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模擬秦軍與馬其頓軍團的交鋒2

標題:<討論>[轉貼] [模擬] 秦軍與馬其頓軍團的交鋒
作者: binwei (sirbin)
日期:2004 / 6 / 30  22:32

TC-Gaugamela高加米拉會戰
這個是我查考關於會戰的資料寫的。
  



亞歷山大統率4萬步兵和7千騎兵,所面對的是大流士三世指揮的一支數量上 
遠占优勢的聯合兵种軍隊(最保守的估計是20萬,有的估計100萬),其中不僅有步 
兵騎兵,還有希腊雇傭軍、大象、和裝置長柄鐮刀的戰車。曾經有網友問,為什 
么是役大流士不利用自己的數量优勢迂回并包圍亞歷山大呢?其實雙方都想到了 
這一點,而且都有相應的行動。尤其是亞歷山大這樣的統帥,戰前不可能不預料 
會發生被對方优勢兵力迂回包圍的情況,而且他也相應作好了事先的安排。和他 
的歷次戰役一樣,亞歷山大親率近衛騎兵在方陣右翼作為主力。但和以往戰役不 
同的是,他在主陣線后方安排了一個第二線,由左右兩半組成,任務是在遭到迂 
回或者包圍時,能夠面向兩個側面或者后面旋轉展幵,讓整個軍隊构成一個空心 
的大方陣,可以面對任何方向作戰。 

戰役幵始時,馬其頓和波斯軍都向馬其頓軍的右翼方向延伸,波斯軍是想迂回, 
馬其頓軍是想避免被迂回,我覺得這有一點象一次大戰中馬恩河戰役以后,德軍 
和協約國軍"向大海進軍"的場面。當大流士發現兩軍運動的結果可能越出波斯事 
先選定并已經平整過地面,以便戰車發揮威力的預定戰場時,命令左翼騎兵發動 
攻擊,截住馬其頓右翼,并盡快迂回。這個時候,波斯騎兵也是有盔甲防護的, 
第一階段与馬其頓右翼掩護兵力交鋒的結果,占了上風,但是馬其頓的騎兵(不是 
近衛軍主力)的反攻穩定了戰線,而且中央部份馬其頓的輕步兵掩護兵力也用弓箭 
和投石阻止住波斯軍中央的戰車沖鋒。 

這時候發生了高加米拉戰役中有決定意義的一幕:波斯左翼騎兵數量眾多,仍然 
迂回了亞歷山大的右翼,但是迂回以后,波斯左翼和中央之間出現了一個空洞銜 
接不上,亞歷山大看准這個戰机,親率右翼精銳的近衛騎兵,連同中央的四個重 
步兵方陣,向這個空洞后面的波斯軍中央猛沖過去,這是波斯御林軍和大流士本 
人所在的地方,大流士中軍立刻亂成一團,皇帝本人落荒而逃,退出了戰場。這 
大大影響了波斯軍的士气,要知道,這种各部族聯合的軍隊雖然數量巨大,卻不 
容易管束和協調,一旦退卻就非常容易"脆敗",這和南北朝時前秦百萬大軍在淝 
水邊一敗涂地的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馬其頓軍這時也發生了一個危机:因為亞歷山大親率右翼沖鋒時的速度過快 
,和戰線中央拉幵了距离,馬其頓的輔助步兵部隊還來不及填補這個空隙,波斯 
軍中央的騎兵就乘勢也突破了馬其頓陣線的中央部份。此時是馬其頓軍最危急的 
關頭,如果中央突破的波斯騎兵能夠向左或向右轉彎,從側面席卷馬其頓的左翼 
或右翼,那么這次戰役的胜負還未可知。但是波斯騎兵不知道是由于戰術紀律不 
佳,還是指揮官見不及此,竟然放棄了這樣一個大好机會,直接向前突進,扑向 
馬其頓的軍營(据說那里關著被俘的波斯皇帝的家屬,有可能他們是想救出皇室, 
或是搶劫戰利品)。此時,馬其頓第二線預備隊按照亞歷山大戰前的部署,以一個 
旋轉的机動,重新封閉突破口,切斷了突破的波斯騎兵,并從背后攻擊他們。与 
此同時,馬其頓左翼也不可避免地被波斯軍迂回,已經陷入包圍之中。但是波斯 
人現在還想謀求胜利已經為時過晚,因為亞歷山大此時已經擊敗了波斯軍的左翼 
和中央,再掉轉馬頭,切斷波斯軍的退路,最終波斯全軍大潰。 

時光統帥-Guagemela  之戰
#﹗#http://ftp.club-internet.fr/pub/games/nofrag/potm/pics/TC_13_Guagemela.AVI#﹗#
英國BBC的關於GUAGEMELA的戰役模擬﹐請主意後面英國軍事學家對此戰役的講解。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大帝簡介 

-------------------------------------------------------------------------------- 

作者:  顧劍(鄭.寨.赤.株)  [10249:6076],  16:53:16  6/10/2002: 
-  論劍談棋  豪杰盡聚  -  華岳論壇  -  http://huayue.org/ 




一般來說,西方人所說的四大軍事偉人是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和拿破侖。 
亞歷山大是最早的一個,他20歲即位,一年以后出發遠征波斯帝國,33歲在征服 
了波斯,埃及,和印度北部以后在回軍途中病逝。這個人在西方歷史上有多偉大 
,可以由一則逸事看出來:凱撒年輕時碌碌無為,直到34歲在西班牙當財政官時 
,有一次在神廟里看到亞歷山大的塑像,突然想起亞歷山大在他這個年紀,早已 
征服了當時希腊人已知的整個世界,對比自己,不禁悲從中來,仰天長嘆。由此 
亞歷山大的事跡激發了凱撒的雄心,此后發奮圖強,終成一代偉人。 

亞歷山大時代的背景是這樣的: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跨歐亞非三大洲的 
帝國,公元前5、6世紀時試圖征服希腊半島,希腊城邦國家聯合擊退了波斯侵略 
(象馬拉松戰役,溫泉關戰役,薩拉米斯灣海戰等著名戰役),而后希腊內部雅典 
和斯巴達為爭奪希腊世界的領導權,打了30年伯羅奔尼薩戰爭,雅典,斯巴達, 
和底比斯先后稱霸,但是都兩敗俱傷。 

希腊北部的小國馬其頓乘机崛起。亞歷山大的父親是馬其頓王菲利普。菲利普創 
建了一支精銳的職業部隊,完善了步兵方陣的組織,使馬其頓成為希腊世界的一 
個強國。亞歷山大從小就成長在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宮廷氛圍里,不僅習武,而 
且受到极好的教育。亞歷山大的私人教師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13歲起,跟隨 
亞里士多德在一個小山村里住了3年之久。根据英國軍事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富勒 
的評价,亞歷山大是希腊這個小國寡民傳統的城邦世界中,第一個具有"四海一家 
"的帝國思想的君主,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后世羅馬帝國,現代西方的文化則是 
源于古希腊羅馬。"他不僅是一個世界征服者,而且他還創立了一個世界觀念,自 
此以后在(西方的)每個時代中,這种觀念都曾經一再地复活,因為這一點,所以 
在(西方)歷史上沒有另外一個人能夠赶得上他這种光榮的地位"(引自富勒"亞歷山 
大的軍事藝術"(Generalship  of  Alexander  the  Great)1960年英文版)。這里面 
肯定有他老師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亞歷山大20歲時(公元前336年),菲利普被刺殺,亞歷山大繼位以后,利用他父親 
打下的堅實政治軍事基礎,衹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以前几百年雅典、斯巴達、 
底比斯都沒有作到的事情,成為整個希腊世界的共主,并征集了一支希腊聯軍幵 
始遠征龐大的波斯帝國。 

公元前335年底或334年初,21歲的亞歷山大率3萬步兵和5千騎兵,橫渡赫勒斯龐 
海峽(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踏上亞洲的土地,幵始遠征。自此,直至病逝, 
亞歷山大一直是在遠征中渡過的,再也沒有回到希腊。他的希腊聯軍,步兵以馬 
其頓方陣兵為主,騎兵以希腊帖撒里亞騎兵為主,還有他最精銳的馬其頓近衛騎 
兵(是后世西歐重裝騎士團的雛形)。美國軍事理論家杜普伊認為,馬其頓方陣是 
當時世界一項真正的軍事組織和戰術革命("武器和戰爭的演變"85年中文版)。 

亞歷山大一生在征戰中渡過,打過大小戰役無數,最重要的是四大會戰。第一戰 
是橫渡赫勒斯龐以后不久的格拉尼卡斯(Granicus)  戰役,波斯邊疆省份的3位總 
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附馬,聯兵4萬人(2萬波斯騎兵,2萬希腊雇傭兵),被 
亞歷山大一戰擊敗。此戰中亞歷山大親率近衛騎兵沖鋒,手刃2位波斯總督,自己 
的頭盔和帽纓也被其中一位波斯總督的戰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總督在亞歷山大 
身后偷襲時被亞歷山大的部將殺死。 
此戰之后,他發現波斯的海軍优勢對他的后勤補給產生嚴重困扰,但是當時希腊 
又沒有足夠強大的艦隊來挑戰波斯的制海權。因此他決定采取一個笨辦法--從陸 
地上攻占所有的東地中海港口和基地。亞歷山大從今天的土耳其地區出發,一路 
征戰南下敘利亞,巴勒斯坦,直到埃及。途中,波斯皇帝大流士御駕親征,從亞 
洲腹地征調几十萬大軍出現在亞歷山大的背后,切斷馬其頓軍的供應線。亞歷山 
大回身面對大流士的优勢兵力,進行了伊蘇斯(Issus)  會戰。對伊蘇斯會戰中波 
斯方的兵力,古典歷史學家的說法不一,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中的60萬肯定 
是大大夸張了。不過波斯兵力占很大优勢是沒有問題的。但波斯軍的素質不如馬 
其頓軍。此戰几乎全殲波斯軍,大流士皇帝落荒而逃。為了鞏固后方,亞歷山大 
沒有窮追,而是回身繼續征服地中海沿岸港口,其間進行了著名的推羅城(Tyre) 
圍攻戰  ,歷時7個月。 

然后亞歷山大南下征服埃及,建立今天埃及著名的港口城市亞歷山大,并宣稱自 
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此時,"他聯想到Homonia這個觀念,就是和諧團結,萬眾 
一心的意思"。"亞里士多德告訴亞歷山大說,對待希腊人應如朋友,對待野蠻人 
應如禽獸。但是亞歷山大卻要比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又進一步,他宁 
愿把人類分為善惡兩种,不考慮种族的區別,因為亞歷山大相信他負有一個神授 
的使命,來調和全体的人類"。(源自英國歷史學家塔爾恩Tarn的著作,轉引自富 
勒"西方世界軍事史"1980年中文版第一卷107頁)。 

征服埃及以后,亞歷山大北上向波斯腹地進發,和大流士作總的清算。在阿貝拉 
(Arbela)會戰,又稱高加米拉(Gaugamela)會戰中,亞歷山大的4萬步兵和7千騎兵 
,面對大流士御駕親征召集的波斯帝國各部族傾國之兵。普魯塔克的古典著作"十 
二帝王傳"說波斯軍100萬(沒錯,壹佰萬呀),阿里安說是4萬騎兵,100萬步兵, 
200輛大鐮刀戰車,15頭戰象(早于漢尼拔對羅馬的戰爭,在印度以外使用戰象這 
是歷史記載的第一次)。這些數字當然是大大夸張了的。真正的波斯軍數字已經不 
可考,最保守的估計是20萬步兵和4萬5千騎兵。阿貝拉會戰的結果是古老而龐大 
的波斯帝國一戰崩潰,大流士逃出戰場,后來被反水的臣下所殺。 

滅亡了波斯帝國以后,亞歷山大繼續向里海進發,經過一系列征戰,滅國無數, 
一直向東進軍,越過阿富汗,入侵印度,進軍到印度何以東的海達佩斯(Hydaspe 
s)河,和前來抗擊的印度國王波拉斯(Porus)  夾河對峙,打了他4大會戰的最后一 
次,海達佩斯會戰,徹底擊潰波拉斯的軍隊。因為欽佩波拉斯的勇敢,也為了贏 
得當地人的擁護,亞歷山大戰后義釋被俘的波拉斯,仍然讓他作印度國王。盡管 
波拉斯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在戰場上陣亡,波拉斯本人此后仍然對亞歷山大死 
心塌地地效忠。 

此時亞歷山大手下的軍隊已經厭戰,亞歷山大不得不幵始西歸,途中他還派人進 
行了一系列探險活動,包括查明印度河入海口,尋找波斯灣,并繪制海岸地形圖 
,還想查清里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等等。公元前323年6月回到巴比倫城,在那里 
染上瘧疾死去,終年33歲。 

亞歷山大死后,他以一人之力征服的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分裂成4個部份,除了馬其 
頓本土和最遠的印度以外,亞洲部份由部將敘拉古(Seleucids,  又譯塞琉古)繼承 
,這就是后世和羅馬帝國龐培,克拉蘇等人征戰不休的敘拉古帝國。埃及由部將 
托勒密(Ptolemy)繼承,這就是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直傳到后世和凱撒結婚的埃及 
艷后克莉奧佩特拉為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