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心得>方陣兵的長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作者: GGAAGGAA(夏樹靜子)
日期: 2005/04/18 07:58:10
※
不知道是哪一個古代戰術家發明方陣長槍部隊
簡直就是天才
長槍方陣兵真的很有妙用
簡直太好用了
如果你們把方陣兵當作移動長城
你們就能理解方陣兵的好處了
就算是騎兵跑的多快
只要有方陣兵
根本就是無敵
對我來說
方陣兵的正面,簡直就是運用戰術的廣大空間
方陣兵的側翼
對方只好在那個小地方跑來跑去
古代懂得運用方陣兵的將軍一定也很偉大
只可惜後來竟然失傳了
有沒有人覺得方陣兵不可以沒有的呢
※
作者: GGAAGGAA(夏樹靜子)
日期: 2005/04/18 09:05:51
※
其實
戰術觀念這種東西真的很有趣
所有行軍佈陣決不脫離前後左右各種因素
撇開地形因素不算
一般人也都懂得側翼跟背後有弱點
其實最大的弱點反而是正面
可是很多人一想到正面可能會聯想到正面突破
再不然就是正面防禦
其實正面的構想還不只有這兩項
當然
若要正面包圍的機會又微乎其微
正面的意義這一點
自己也想賣關子一下喔...
.....
一個很有經驗的人在陣形佈陣前
便已經可以預測對方動向了
陣形的奧妙就反映在這個地方
所以古代的每種軍隊陣形都有他背後的意義存在
我們如果要研究陣形
就決對不能光是看表面了
可以想見
古代那些將領們他們的壓力是多麼大了
一個陣形會戰可能就決定了幾萬人的生死
更牽動整個國家的存亡
他們想的一定比我們還深遠
尤其是方陣的長槍它深層的義函
遺憾的是
自從亞歷山大大帝的後代在面臨羅馬大軍時
將方陣的運用如此糟蹋
之後也就不會變成失傳的形況了
心中有點悲哀感
※
作者: GGAAGGAA(夏樹靜子)
日期: 2005/04/18 10:30:50
>※0911249991(燃燒的靈魂真有你的)提到:
>你對方陣兵的印象是來自遊戲,真實的世界可是不一樣的
>,既然方陣兵這麼強,為什麼會從歷史戰術上消失?
其實該怎麼形容方陣長槍兵呢
應該跟強這個形容無關吧
最早期好像是希伯來人拿著長槍當武器
上古世紀的軍隊裝甲多半不怎麼好
所以長槍都還蠻有效果的
所需的鐵材料也少
後來因為士兵護甲越來越好
所以慢慢開始將長槍的長度增長
長槍增長有個好處
長槍越長,槍士兵攻擊角度也較寬
較寬的角度就很好與鄰兵相互搭配
在密集的長槍陣前面
尤其是過長的長槍
會使得對手的短兵器無法前進
如果強硬前進也只會更快陣亡
因為長槍方陣的縱深大約是長槍兩倍深的寬度
大約10排左右
而持劍士兵面對方陣更無法退後
因為持劍士兵的第一排想轉個身後退會受到後面一排的阻擋而跑不掉
可是方陣兵刺向密集的陣形隨便刺就可以刺中,更無視於要前進還是要後退的敵兵了
所以真實的方陣可能比遊戲中的更加恐怖
但是方陣兵的側翼非常脆弱
方陣兵也不能脫離隊伍獨立作戰
這一點就是後來會失傳的原因
但是方陣的用法還不只有上述優點
在菲力二世的方陣兵用法是以 品 字陣作佈局的
而在 品 的中央還安插弓箭手
並且以陣地式慢慢的前進攻擊方式
這時期的馬其頓方陣兵才因此聲名大噪
但是馬其頓方陣的最高使用技巧卻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
他在格拉尼可斯河對付跟方陣兵數量一樣多的波斯騎兵時
卻是一次戰術傑作
我們都清楚騎兵機動性高,很自然而然的會跑到方陣的側面或後面
但是亞歷山大卻讓對方的騎兵沒有機會跑到他軍隊的側面
尤其波斯騎兵的數量跟馬其頓方陣一樣多
甚至是方陣兵向騎兵衝鋒,而不是騎兵向方陣衝鋒
這場會戰的功勞其實就是馬其頓方陣了
如果沒有方陣兵,亞歷山大恐怕熬不到之後的撒伊斯會戰
在研究亞歷山大的戰術時
會給人很多的靈感
為什麼他的後代會失傳
就是因為只懂得方陣長槍"很長"而已
卻不知道使用長槍方陣最深層的技術
結論是
長槍方陣在戰力上並不強
可是在整體運用上卻是針對敵方將領的心理
一種無可取代的兵種
※
作者: 0911249991(燃燒的靈魂真有你的)
日期: 2005/04/18 19:40:33 1個人叫好!!
跟大家分享一個戰役
克羅尼亞之役(the battle of chaeronea)
馬其頓軍隊憑著手持長槍統一了希臘.但是馬其頓軍隊同時使用了由騎兵,較輕裝備的步兵組成的機動力較強部隊(馬其頓輕步兵[Hypaspists]).很大程度上,其軍事實力是靠這一戰術加強的.
再這裡我們以克羅尼亞之役為例,說明全軍調度與步兵的作用.這一戰,馬其頓的菲利普王及其子亞歷山大,一起擊敗了以雅典和底比斯(Thebes)為主力的希臘同盟軍,取得了希臘的政權.
1.如果從馬其頓軍的方向看同盟軍,左翼是溼地,右翼是山丘,在中間平地上毫無間隔地配置
了重裝步兵.
2.馬其頓左翼是亞歷山大的騎兵部隊和輕裝騎兵部隊,中間是擺成斜線陣的方鎮,右翼是菲利普率領的是馬其頓輕步兵.
3.首先,菲力普開始與雅典軍戰鬥.菲利普撤退,雅典軍追擊,因此希臘軍的戰列中出現了空隙.
4.亞歷山大率領騎兵部隊從敵人戰列出現的空隙處大幅度穿插迂迴,但不進入溼地,而去攻擊底比斯軍的左翼.與輕裝騎兵部隊一起開始包圍攻擊,同時在中央,主力方陣開始進行攻擊.菲力普也開始反擊,於是勝利以操之在握了.
圖一
山山山山-----------|-----------|------------|濕濕
山山山山底比斯 | 同盟軍| 雅典軍 |濕濕
山山山山-----------|-----------|------------|濕濕
圖二
山山山山-----------|-----------|------------|濕濕
山山山山 底比斯 | 同盟軍| 雅典軍 |濕濕
山山山山-----------|-----------|------------|濕濕
|-----||------------||----------||-----------|
輕騎|| 方陣 || 方陣 || 菲利普|
|-----||-----------|| ||-----------|
|------| |----------|
|亞歷|
|-----|
圖三
山山山山-----------|-----------| 濕濕
山山山山 底比斯 | 盟軍 | 濕濕
山山山山-----------|-----------|
|- -----||------------||----------|
| 輕騎|| 方陣 || 方陣 |
|-------||------------|| |
|-------| |----------|
|亞歷|
|------| |------------|
| 雅典 |
|------------|
| |
\ /
|------------|
| 菲利普 |
|------------|
圖四 <------------------------|
山山山山-----------|-----------| | 濕濕
山山山山底比斯 | 同盟軍| | 濕濕
山山山山-----------|-----------| |
|-----> |
|--------||------------||----------| |
| 輕騎|| 方陣 || 方陣 | |
|-------||-------------|| | |
|--------| |----------| |
|亞歷|-----------------------------
|-------| |------------|
| 雅典 |
|------------|
/ \
| |
|------------|
| 菲利普 |
|------------|
以上摘錄自"武器屋" 夢幻基地出版社133頁
作者: Narses(萊茵鋼鐵)
日期: 2005/04/18 22:48:22
>※zongwei(劉耀)提到:
>不同意,以當時羅馬三列的戰法,沒有好的指揮做不到。
>
>不信的自己在game中將羅馬排三列,當第一列青年槍兵投完矛後,退到第二列,讓原第二
列成年槍兵上前投矛,最後再讓重槍兵打兩側翼,劍兵正攻,光是這些操作就不容易了…
>
>馬略後,三合一,軍團兵一營六百人,排成交錯三列格子陣,由於裝備訓練的優勢,直接投完矛就打了也不會輸…這時指揮官白痴也行,直到碰上東方弓騎…
青年兵沒有要後退吧? 不是說要先削弱敵人戰力? 直到壯年兵過來支援才有機會後退吧?
就算要後退,壯年兵也不用上前吧? 除非是進攻方,不然留在原地丟完標槍再弓就行了?
尚未改革之前的戰術在武器屋中稱之為步兵支隊戰術。
優點為:防止揮舞武器時遇到阻礙的問題;為能迅速移動部隊間保持容納一支部隊的距離
;可以換下傷亡慘重的部隊;可以用轉進應對敵人的移動。
------------------------------------------------------------------------------
--
「第一個善事就是和平,所有略有理性的人都莫不公認如此...所以最偉大的將軍,就是要
能夠從戰爭中求得和平...。」拜占庭名將貝利沙流士在他的第一場重大勝利之前,致敵方
主將的話.....
Byzantine Klibanophoroi in MTW
作者: Narses(萊茵鋼鐵)
日期: 2005/04/18 22:50:48 1個人叫好!!
從我的家族挖老文章出來。
馬其頓VS羅馬的經典─皮德那會戰
該場會戰由馬其頓的皮爾索斯指揮馬其頓軍隊對上由執政官包拉斯所指揮的羅馬軍團...
皮爾索斯是年輕的馬其頓國王,意圖對抗羅馬,包拉斯則是前來此地替代無能的前任羅馬軍指揮官,他的父親也曾任執政,戰死於卡納會戰中(應該就是那個著名的“大”包拉斯^^"),他是屬於老貴族世家,且為西庇阿阿非力加斯的至親,在西班牙和李久里亞都力有許多的戰功。當他受任的時候,已經六十歲,依據其同時人波里比亞斯的記載,在當時羅馬人當中能夠拒絕金錢的誘惑者,他要算是少數中的一個。
皮爾索斯所指揮的陸軍,與馬其頓開國英雄菲利普所建立的,和亞歷山大及其繼承者所發展的,都已經完全不同了。騎兵只佔著次要的地位,而重步兵的方陣已成為決定性的部分,這種回到重步兵決戰觀念的主因,可能是由於馬其頓地形多山的緣故。
可是到了公元前二世紀,方陣的機動性更形減低,因為它現在改為十六列,每個人都攜帶二十一呎長的長矛(Sarissa)。前五列和最後一列,由有充分訓練的人員組成,中間則夾著半訓練的份子,他們的任務就是推動前面的人前進。隊形是如此的密集,所以他們只能像前移動。
在正面上,每一個長矛兵都為其右手戰友的防盾所掩護著。在戰鬥中,這樣一個方陣很像一個慢慢移動的活要塞,前五列的長矛都伸出到正面的前頭。
若在平地上,對於其正面簡直是無法加以攻擊,可是在不齊地上,則很容易潰裂,因為這種長矛要用兩隻手才能揮動,所以只要秩序一亂了,這種方陣就極容易被比較機動的羅馬軍團所擊敗。
除了正規的重步兵以外,馬其頓軍隊中也還有五千名輕步兵,但實際上也還是重步兵。在皮德那會戰中,他們構成了勞卡斯皮德斯(Leucaspides)方陣。
依照李維和普魯塔克的記載,兩軍的營地都需從勞卡斯河中汲水,而再每年的這個時候,河水幾乎都乾的見底了。為了保護他們的汲水隊,羅馬人在西岸上擺了一部分兵力,一共兩個支隊(Cohort)的步兵,和兩個中隊的騎兵。另外還有三個支隊的步兵,和兩個中隊的騎兵,用以監視馬其頓的營地。我們可以假定馬其頓方面也一定是作了類似的部署。由於雙方有許多人都已互相面對著,所以照當時的慣例,似乎有一種君子協定存在,即為彼此都不干擾對方汲水隊的工作。
月蝕後的那一天下午,大約是第九時的樣子(下午三時)有一匹羅馬方面的馬脫了韁,衝向對岸去了,後面有三個兵跟著追,此時河水的深度剛剛沒脛而已。同時馬其頓方面有兩名色雷斯士兵,想去捉這批馬,結果被打死了一個。於是這一隊色雷斯兵,約八百人,可能為馬其頓的前哨,就被激怒了,開始干擾河中的汲水行動。羅馬方面當然不肯示弱,立即對抗,雙方馬上發生了小戰。這個鬧聲把包拉斯引出帳幕外。他知道一打起來之後,要召回自己的兵,是?不容易而且也不安全,所以最好是利用士兵的銳氣,把這個偶發事件變成一個戰勝的機會。於是他率領全軍出營。同時,已經去參加小戰的納西卡(西庇阿阿非力加斯的女婿,包拉斯的副將),也回來報告說:皮爾索斯也領軍出營了,正在擺佈他的陣勢。
很不幸的,敘述皮德那會戰的波里比亞斯著作,除了斷簡殘篇以外,這一段的記載是已經全部遺失。而李維的記載又不清楚。在普魯塔克的《包拉斯傳》中,曾經引述了那西卡的一個報告,從這裡可以看出來皮爾索斯所部的前進次序是大致如下:
首先前進的為色雷斯步兵,他們的外表,照納西卡的說法,是很可怕的。士兵身材都很高大,穿著夏季服裝,在白色衣服和閃閃發光的脛甲防盾之下,顯出黑色的皮膚。他們的右肩上高高的背著重鐵頭的戰斧。在色雷斯人的後面,即為傭兵,他們的裝備五花八門,各自不同,帕尼亞人(Paeonians)也混在他們中間。第三部分的兵力為勞卡斯皮德斯的方陣,
這是馬其頓的青年精兵,他們的鮮紅色和甲冑發出鮮明奪目的光彩。當他們擺好隊形之後,接著就是重步兵,他們稱為恰爾卡斯皮德斯(Chalcaspides)的方陣,攜帶著青銅的防盾,從背後的營地中湧了出來,他們的喊聲震地,盔甲鮮明。
雖然實際的戰鬥序列已不可考,但是由於方陣是必然位置於中央,所以馬其頓的戰鬥序列可能有如下述:色雷斯人在右,接著就是輕步兵方陣,在接著即為重步兵方陣,最後是傭兵居左,騎兵可能位置在兩翼或一翼上。
對於羅馬軍的戰鬥序列,也沒有確實的記載。但是我們也可以假定兩個羅馬軍團是位居中央的位置,拉丁同盟軍在右,希臘同盟軍在左,騎兵則位置在兩翼或一翼上。據說還有一部分的戰象,最初是控制在後方,以後,照我們看,是加入了羅馬右翼方面作戰。
皮爾索斯的攻擊速度,是快得出人意料之外,因為李維的記載上說:那些第一批被殺死的人,所倒下的地點距離羅馬營地只有兩百五十步之遠。假使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又假定克羅馬那(Kromayer)和魏思(Veith)李人合著的《古代戰爭圖解》一書中所假定的會戰計畫是不錯的,那麼馬其頓全軍就應該是已經渡過了勞斯卡河,向阿羅克拉斯山麓前進。
當他看到方陣前面伸出來的長矛,好像刺蝟一樣,包拉斯最新都不免感到有一點驚恐,因為它也從來不曾看見這樣可怕的場面。可是他表面上卻還能夠故作鎮靜,他的頭部和全身都沒有保護,開始擺列他的陣線。假使這種說法是確實的,那麼就似乎足以證明他已經受到了奇襲,在無準備的狀態下為敵所乘。換言之,是皮爾索斯而不是他,已經獲得了主動。
羅馬方面的最初反攻是由皮里格尼亞人(Pelignians)的部隊開始,他們可能是在羅馬全線的右端,因為他們無法攻入敵人用長矛所組成的牆壁。他們的指揮官,沙爾費亞斯(Salvius)抓著一面軍旗投擲到敵軍的中間,於是遂引起了一場混戰,最後皮里格尼亞部隊還是被擊潰了,喪失了秩序向阿羅克拉斯山上逃走。這個背進的運動似乎帶著全線都向後退,於是羅馬全軍都想退回到山坡之上來。若是真象的確如此,則很明顯的,只要地形是適合方陣作戰時,羅馬人就完全不是這個鋼鐵刺蝟的對手。接著,因為地形漸次變得對於方陣不利了,於是他的正面就開始彎折潰裂,直至生缺口為止。一方面由於地形的高低不平,另一方面由於正面的長度所致,所以企圖佔領高地的人員,雖然不願意但卻必須與佔領低地的人員分隔開。
對於羅馬人而言,可以說是太幸運了,因為皮爾索斯並非亞歷山大,他似乎對於亞歷山大的戰術毫無了解。因為在這個緊要關頭上,他不應該把方陣立即向山坡上推進,而應該揮動其全部的騎兵和輕裝部隊,向已經動搖的敵人追擊,並在他們的掩護之下,重新整理方陣的正面。
大家還記得,亞歷山大在阿貝拉之戰中,所以能獲得勝利的原因,就是由於他發現的波斯軍正面上有一個空洞,馬上就乘虛而入。在皮德那現在也就發生了同樣的情形,所不同者除了一個大空洞之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小空洞。
普魯塔克對於這次會戰的記載,曾經清楚的說明對於這些小型的空洞,羅馬人是如何的加以利用。他說,包拉斯把它的兵力分開,命令他們迅速鑽入敵方的一切裂縫缺口中,並立即展開接近戰鬥。於是所打的就不僅是一個單獨的會戰,而變成了許多獨立和連續的戰鬥。包拉斯把這個命令傳給他的軍官,他的軍官又傳達給各個士兵,部就她們就絞在敵人的
陣線之內,他們從側面和後方攻擊敵人,這是他們的防盾所保護不到的。這樣一來,方陣的力量和優點都消失了,結果完全被擊潰。
李維的記載雖然混亂,但卻明白的說明出來,除了這些小空洞外,在馬其頓軍的中央部份左方與右方之間,還發生了一個大空洞。其可能的成因是由於追擊皮里格尼亞部隊,所以馬其頓的左翼已經上前了,而中央的部分則尚在與羅馬的兩個主力軍團交戰,當然就落後了。以下又是李維的記載:當包拉斯命令其各支隊,化整為零契入那些小型空洞之後,他又親自率領其兩個軍團中之一個,衝入了馬其頓傭兵與方陣之間的大缺口中。這樣就切斷了敵線,他被對著傭兵,面向重步兵的方陣。同時阿爾比拉斯(Tucius Albinus)也率領著第二個軍團向輕步兵方陣攻擊。戰象和聯軍的騎兵現在就趨前攻擊已經孤立的馬其頓傭兵,但是卻未獲致成功,接著拉丁聯軍也趨前進攻,才強迫敵人的左翼退出了戰場。
此時,「在中央方面,包拉斯的軍團已經衝散了重步兵方陣,勝利的確實原因不太清楚。開始時經過了相當多的遠距離戰鬥,於是敵人發生了動搖,最後終被擊潰。」
當他看到會戰已經失敗了,皮爾索斯就率領著幾乎是毫無損失的騎兵,逃回到皮拉,再退到安費波里斯。會戰後的屠殺頗為驚人。依照李維的記載,馬其頓軍被殺的共兩萬人,被俘的共六千人;在追擊中又俘獲了五千人,追擊的距離共為十四哩。羅馬方面的損失據說在一百名以上,大部份均為皮里格尼亞人,至於負傷人數則較多。
蒙森的評論說:「亞歷山大大帝的帝國從此消滅無餘了,他從經征服東方並使其希臘化。在距離他逝世的一百四十四年後,帝國終於完結。」波里比亞斯也說:「一共不出五十三年(公元前219-167年),幾乎全部的人類世界都被征服了,都在羅馬一個城的支配之下。」他又說在這段時間之內,世界歷史由許多「不連續的碎片」,而凝成了一個「完全的整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