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英國育兒相關福利

 所以,我們決定要喊口號--淺談英國育兒相關福利
ohoh刊於〈人籟論辯月刊〉2010年七八月號合刊(各小標是編輯為雜誌版面所加)



今年年初,台灣各大媒體都有「台灣生育率是全亞洲最低」這類消息。少子化衝擊之大之全面,一會兒是社會高齡化,一會兒是國民教育招生不足、流浪教師過剩,一會兒是(幾年前廣設∕升等改制的)高等教育招生困難,一會兒是勞動人口減少。甚至還有人談到會影響酪農業、童書出版業、玩具業的生計等等。
為因應此一巨大、全面的社會危機,三月間台灣內政部長江宜樺宣布提供獎金100萬,公開徵選「讓人一聽就想生小孩的口號」。江宜樺表示,民調顯示要鼓勵生育,除了育兒津貼外,更需要其他政策配套措施與社會氛圍的營造,因此重金懸賞。

這兩天,台灣媒體又翻譯了一則英國消息,標題是「英調查:育女較養兒吃力」,新聞內容則是:一項社會調查訪問了三千個父母,請他們算出兒女從五歲到十八歲間的開銷概數。結果發現兒子一年大約花費2000英鎊,女兒大約2120鎊。若直接以匯率換算,兒子一年花費大約94000元新台幣,女兒則是99000 多元新台幣。

省錢之道在何方

要正確理解這類消息,我覺得直接以匯率換算並不夠真實,還得考量各國消費及工資水準。我們若用幾個簡單的辦法來衡量,其一,英國的基本工資如果直接換匯,約是台灣的兩倍。其二,英國的麥當勞套餐一客約5鎊上下,直接換匯約是250元新台幣,是台灣麥當勞套餐兩倍多的價格。

意思是,上開新聞提到的「兒子一年花費大約94000元」、「女兒一年花費大約99000多元」,如果放置在台灣的薪資及物價環境,養兒一年47000元,育女一年快50000。

不知是不是因為記者編輯都沒有養兒育女經驗,這樣的消息,他們竟將焦點放在「女兒花費較高,十多年累計要多花2000英鎊」這枝微末節之上。難道他們沒有發現,這樣的消息對台灣最有意義的訊息,是「別人育兒何以如此省錢」?

異鄉人放心育兒

2004年,因妻決定出國攻讀博士,我們帶著剛滿月的長子,一起到了英國。我們沒當過父母,沒當過外國人,沒當過留學生,對英國的社會制度也算一無所知。

六年來,妻的博士還沒拿到,兒子已從剛滿月的嬰兒,變成英國的小學生。期間,還因為「沒特別想生也沒特別不想生地」在英國懷第二胎、生產。女兒已滿三歲,今年九月將進入哥哥學校的附幼免費上學。

兩個無業的父母,沒有英國公民權。我們靠著英國的社會制度,堪稱沒有負擔地、安心地帶了他們六年。除了我們自身的經驗,妻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身心障礙兒童的母親,也因此她有機會聽聞不同階級英國家庭對這個社會制度,以及對在這個社會裡擔當親職的深度意見。

我們想,如果能把這些經驗簡單整理,勾畫出英國相關政策的草圖,除解答英國省錢育兒的謎團,或許還能對台灣社會有所啟示。

國家公醫人人享

英國的各種福利金、津貼以及補助,算起來頗為複雜,不同身分跟收入還會有所差異。本文書寫目標既不是英國育兒補助申請指南,一些細緻變項我就不打算詳述。條列福利則看來頗為無聊,而且無助掌握全貌。

姑且,我來假定一個還算「基本狀態」的英國母親――嗯,叫她露西好了。用她為例子,來看看在英國生兒育女是怎麼一回事。

在一切開始之前,值得先簡單講講英國的「全國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以下簡稱NHS)。

NHS在二戰後開始實施,至今已實行六十年。它並不是「全民健保」的保險思維,而是「國家公醫制度」。用最簡化的方式談,就是在這個制度之下,所有在英國境內的人,都享有免費的基本醫療服務。

換句話說,只要是必要的醫療行為,例如跌斷手需要的石膏,例如懷孕需要的產檢、超音波,例如生產需要的產房或各類止痛藥劑,或如住院期間的伙食、你決定要用這種工具那種方式避孕結紮,都是免費的。

當然其中有些項目要自費,例如領藥、牙科等等。但若你的收入低到一個地步,你可以申請低收入醫療補助(包括前往醫療院所需要的交通費),或者低收入免費醫療證等。若你有低收入免費醫療證,那連配眼鏡做假牙,都不用再花錢。

專屬助產士相伴

身在這個擁有免費醫療服務系統的國家,露西與他的未婚同居人――山姆,兩人都工作了一陣子。

露西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十個多月,山姆在另一家公司上班兩年多。露西的薪水普通,一週100鎊。山姆人陰沈一點,不跟我說他的收入,但看起來比露西多。他們開一台還可以的小車,租一間兩房兩廳的房子住著。

他們不急著要結婚,甚至不覺得需要結婚。兩個人混得還不錯,決定生個小孩試試。

從確定懷孕開始,醫生開給露西免費的葉酸,並且告訴她:從現在開始到小孩滿一歲,妳,小孩的母親,拿藥都不用錢,還能免費去照顧牙齒;小孩則從出生到滿十六歲前,所有醫藥(包括看牙醫)都不用錢。

過幾天,露西收到NHS寄來的孕婦手冊,裡面有詳細的各種孕程需知,並且,國家還安排了一個「她的」助產士。這助產士在整個孕程裡,幫她安排這種那種產檢。與其說她是醫護人員,其實還更像有經驗的長輩朋友,解決她生理及心理的焦慮和疑問,讓她這個菜鳥媽媽頗為安心。

超市童裝部懷孕補助免煩惱

助產士告訴露西,她可以申請一筆懷孕補助。依她的薪資計算,應該可以申請到39週,每週90鎊的津貼,而且這筆津貼不計入所得,不必報稅。

此外,公司的人資部門也通知露西及早規畫產假。因為她已經在這間公司待超過半年,有六個月全薪的法定產假,而且依法可以再延長六個月。露西待的這間公司不但工會健全,後面半年的產假還有半薪可領。況且這既是法定產假,公司自會確保一年後她可以回到這個工作崗位,絕不會因為她生小孩而失去這份工作。

過了幾個月,露西的肚子開始大到看得見。超音波掃描說是男生,看來健康。在這之後,山姆開始想東想西,一會兒把他的雜物清理出來,把他的書房改裝成兒童房,一會兒找露西去大賣場專賣店,買新生兒的衣物用品。

這部分的花費比他們想像的還要便宜許多。英國的VAT(商品加值稅,或可視為交易及服務稅)雖然高達17.5%,但所有十四歲前的童裝、童衣配件(手套襪子圍巾圍兜披肩雨遮)、童鞋、尿布、睡袋甚至小朋友的安全帽,全部是免稅商品。而嬰兒∕兒童汽車座椅,也屬減稅(5%)商品。另外,由於書刊雜誌也屬免稅商品,以致於童書自然也貴不到哪裡去。

here you come扣除額度省多多

生產時痛得有多淒厲,我想就不足為外人道了。露西說,反正一切過程都免費,所以除了腰椎麻醉的無痛針不想打之外,舉凡吸入式、肌肉注射式等各種減緩疼痛方法,她通通用上了。

幾個小時的奮鬥後,她的助產士把一個健康的、血淋淋的男嬰,放在她的胸口。

不擔心未來要重新找工作,露西開始休全薪產假,同時,也開始每週領取幾乎人人有獎的兒童福利金20.3鎊。這筆福利金可以領到小孩十六歲,同樣不計入所得,不用再繳稅。
露西與山姆雖沒結婚,但因同居,就合併報稅,也因此還能多申請一個稅金的扣除額度。

他們扣了多少我不清楚,因為山姆不願透露他的年收入。但假如山姆的收入一年有25000鎊,他的稅金大概能有每週92鎊的扣除額。也就是一年52週,山姆共能扣除4784鎊,已經接近他年收入的五分之一。

山姆的這筆扣除額,同樣可以一直領到他和露西的小孩滿十六歲。甚至,如果小孩十六歲之後繼續「全職」讀書(例如上大學),這筆扣除額還可以繼續領到小孩滿二十歲。

story time in library媽媽寶寶樂無窮

技術上,雖然山姆在上班,但露西並不是一個人帶小孩。原因在於,其一,NHS的新生兒健康訪員定期會來家裡喝茶打屁,幫忙量量小朋友的各種尺寸進度;其二,露西還參加了兩個嬰兒俱樂部。

這種嬰兒俱樂部多由地方的民間單位經營,例如教會、醫療院所,有的則是幾個個人合辦。收費由經營者自定,但總不會太高,大約是一個上午1鎊之類的價格。通常,俱樂部裡也不會有硬性規定的活動內容。去到,交了1鎊,家長陪著小朋友在那裡看人看環境玩玩具,順便,也和其他小朋友的媽媽、保母喝茶吃小點交換心得情報。

就是在這樣的俱樂部裡,露西認識了幾個觀念接近,而且住附近的媽媽;就是在這樣的俱樂部裡,她還認識了一個早她一年生產的媽媽,自此每季都有二手童裝可以接收。也是在這樣的俱樂部裡,露西知道了很多資源,例如社區裡的市立圖書館借書當然不用錢,還常會辦說故事時間之類的活動;另外有個玩具圖書館,加入後,可以免費借玩具回家玩;而市區裡的博物館也都不用錢,還多設有兒童玩耍勞作區;附近的一間音樂廳還有免費的嬰兒敲打音樂聚會。

通行無阻趴趴走

俱樂部、圖書館、玩具圖書館、免費的博物館藝廊、和老朋友見面、跟新認識的其他媽媽和小朋友去公園。雖然家裡的車子山姆開去上班,在無障礙設施普及的環境裡,露西推著嬰兒車上下捷運上下公車,也算通行無阻。

此外,各大超市賣場,都有換尿布甚至餵奶的專屬空間。大一點的綜合購物商場或百貨的哺乳室,甚至還有溫水器、沙發椅。而且露西還發現,除了大家看妳推嬰兒車常會笑著讓妳過之外,嬰兒車下面能放、手把能吊,根本是最佳逛街買菜車。

雖然帶小孩的過程變化無窮且充滿挑戰跟成就感,但有時露西也想有點自己的時間。這種時候,山姆會請幾天育兒假(每個家長在小孩五歲前,一年有13週的法定無薪育兒假配額),或者安排個全家探親旅行,或者讓露西自己出去會會姐妹淘,衝幾件自己愛的衣服。

忍者誼之二自由選擇資源足

小孩六、七個月大,開始爬行走路,市政府到露西和山姆家裡來,安裝了免費的安全柵欄。而當一年產假快結束,露西公司的人資單位開始與她討論,她要回來復職嗎?依法,公司還可以照她的需求調動職務,讓她的上下班時間更有彈性,更好安排照顧小孩的時間(例如她與山姆如何分配時間,或者有多少時間要請保母等等)。

露西有足夠的資源支持她「自由」選擇。若是她回去工作,雖然要支出一筆托嬰費用,但她的雇主會支付一些(薪水之外的)托嬰補助。這補助雖不足以支應全數的托嬰費用,但她自費的80%,最後還會在原本「有小孩」的扣除額之外的另一筆稅金扣除額裡拿回來,她其實多付不了什麼錢。

但是,露西其實很享受看著兒子長大的這一年時光,她覺得這比上班更有成就感。所以她決定跟公司把法定產假的錢領完後,辭掉工作。其他事就等未來孩子大一點,再作打算。

媽媽自己的時間

日子一天一天過,小孩一天一天長,滿兩歲後,露西在社區裡找了個playgroup,讓兒子一週去參加三個上午。

這種playgroup有點像半天托兒所。與嬰兒俱樂部不同的是,這種playgroup家長不在現場。師生比則依幼兒年紀不同,在一比四、一比五之數。也就是說,一般playgroup的規模大約是四個大人照顧不到二十個小孩,而且總會約定每個幼兒的主要照顧者。

playgroup的價格各家不同,但大約是一個早上6、7鎊之類。經過兩、三次暖身,兒子適應得不錯。自此露西每個禮拜有三天早上獨守空閨。她有時安心處理家事,有時坐下來喝杯茶看本書,有時去逛個小街喝杯咖啡。

一清閒,她決定再生一個來陪老大。

老二,是個女孩。家裡多了一個小孩,露西和山姆便可請領第二個小孩的兒童福利金13.4鎊。也就是說,加上老大的兒童福利金,他們每週共可領到33.7鎊。

oh my god, he's a big boy now教育資源也免費

老大滿了三歲,可以開始免費使用早期教育資源(包括幼稚園、playgroup、學校的先修班,甚至合格的保母),額度是每週十二個半小時(2010年已增加到十五個小時),一年38週(其實就是扣掉寒暑春假)。

露西並不打算把事情弄得很複雜,所以就繼續讓兒子去他已經習慣的playgroup。五天,通通不用錢。每天上午老大有免費的照顧,她就按照帶老大的經驗,跟小的玩,帶小的去這裡去那裡,一個人應付得游刃有餘。

沒幾年,小的也開始去playgroup了。這時候,大兒子已經滿五歲,開始上小學一年級。英國的公立國民教育全部免費,父母最多要付買制服的花費。但大兒子在嬰兒俱樂部時認識的那個哥哥,也念同一個社區的小學,所以他有舊制服接收。

為了慶祝上學,露西只幫兒子買了幾雙顏色單調的襪子和一雙黑皮鞋。喔,還有一個便當袋,因為一年級也是一週五天、朝九晚三全天課。

當小孩日漸長大

上小學,其實也就是換地方玩耍而已。學校有圖書館,讓小孩可以借童書回家看,但沒有教科書需要買回來揹來揹去。

一年級下學期開始,一個禮拜大概會有一次簡單的作業,例如三題認數字或者三個發音之類,印在一張A4大小的紙上。週一發下來,週五要交回去。露西和幾個熟識的家長討論起來,都覺得這樣的課業實在太沈重,不了解一、二年級派作業到底是要幹嘛?

又過了一年,大兒子全天課上得開開心心,開始自己閱讀,甚至讀書給妹妹聽,小的也開始一週五天的playgroup。露西這會兒又到了人生另一個重要的關口:該來找個part time的工作增加點收入嗎?去空大或學院之類的地方找個有興趣的課修修玩玩、自我實現一下嗎?還是,再生一個?

負擔有限安心生

前文描述的露西,只是一般的例子。隨著父母收入不同、狀態不同(例如無業)、生下的小孩不同(例如有特殊疾病或者身心障礙)、地方政府不同的政策、不同雇主與不同工會議定的勞動契約,都還有機會增加各種不同的資源跟津貼,或者扣除額。

例如我們家不是英國公民,不適用大部分津貼跟抵減,但是免費的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一樣沒少。妻的大學除了有學生育兒補助,還有玩具、嬰幼兒用品可供租借,租金之低,一個品項一學期1鎊(原本更低,是一年1鎊)。我們家的嬰兒床、嬰幼兒推車、一歲前的玩具,都是跟她學校租來的。

光就一般狀態來看,再對照前面的外電翻譯,所謂「養兒一年2000鎊,育女一年2120鎊」,簡單把稅金扣除額跟幾乎人人有獎的兒童福利金一週20鎊扣一扣,恐怕家戶需要負擔的,還不到這個金額的一半。

不能承受之沉重

仔細想想,台灣還真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一方面說國家沒錢,一方面卻能花上百億辦博覽會,還能大量減免大企業大資本的稅金;一方面以五年五百億補助高等教育,一方面又說少子化造成高等教育招生困難;一方面說流浪教師過剩,一方面又呈現基礎教育及幼教生師比太高。

一方面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是社會的未來、個個是寶,但新聞傳來,卻是幼教業慘不忍睹的勞動條件(一個老師要帶四十個孩子、沈重的責任、超長的工時、極低的薪資),卻是公立托兒所有四成沒有使用執照。

生不生,豈是「氛圍」問題?除了生理限制,負責任的成人免不了心中盤算:這生了,還得養啊――醫藥產檢都要錢,懷孕生產有可能丟掉工作。生了想回去工作,薪水一半以上全部拿去托兒;生了想自己帶,當場也少半份薪水。

a nursery room push chairs are banned生或不生是兩難

就算牙一咬自己帶,大人小孩也不能成天關在家裡。但出個門,大部分巷道路邊停滿了車,而且沒有人行區。至大馬路的騎樓,也是地無三里平,根本沒辦法好好平坦地前進。推嬰兒車上公車更是搬上搬下,又累又危險,更別提司機的不耐、車內對嬰幼兒不友善的空間配置,跟其他乘客的異樣眼光(上次回台灣,還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哺乳室」門口看到「娃娃車禁止進入」標示,這又是個謎一樣的規矩)。

吃喝穿住交通玩具樣樣是錢,偶爾還要生個病。大一點,保母安親幼稚園小學,面對不能輸在起跑點的莫名社會壓力,或者還要各項才藝。上網一查,隨便一個幼稚園就是每個月幾萬塊,安親班也要每個月七、八千。

於是,台灣在如此百廢待舉的環境壓力下,生育率日漸下降。於是,少子化、人口老化壓力日增。於是,我們的政府決定要花100萬,徵求一句讓人一聽就想生的口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