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老中青三代記者對於自我的工作認知

作者: uus (亞典波羅)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有沒有媒體攝影師的八卦
時間: Tue Jan 12 17:49:10 2010

前路透社台灣首席攝影記者 現台大社會所博士生 鍾宜杰

他的碩士論文就在談攝影記者的問題

而且他的論文不只是紙本,還拍了紀錄片

紀錄片名《舞影者》

談的是台灣老中青三代記者對於自我的工作認知

以下是我之前寫過對他以及他的紀錄片的一些紀錄



《舞影者》-台灣新聞攝影工作者社會位置與勞動條件的變遷與困境

兩週前,傳學鬥邀請目前為路透社駐台首席攝影記者,同時也是世新社發所碩士的
鍾宜杰先生,放映紀錄片《舞影者》並一同進行了一場精采的討論。該部紀錄片是
鍾宜杰先生的碩士論文影像部分,主要在探討,台灣的新聞媒體攝影工作者,在台
灣戰後不同的歷史時期中,所經歷的社會變化、社會定位與生命歷程。

或許是因為鍾宜杰本身便是一位資歷深厚的攝影記者,這部片子能夠看出他對於攝
影記者的關懷與擔憂。在片中,作者將整個台灣的歷史分為三個時代:兩蔣在位的
威權時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轉型期,與商業主義盛行的年代。他希望藉由
三個時代下的攝影工作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娓娓道出他們所處的時代下,作為
一個新聞媒體攝影工作者的甘與苦,同時亦藉由他們的言語,了解台灣的新聞攝影
工作者在該時代下所具備的社會角色。

鍾宜杰先生認為,台灣的新聞攝影工作者,在媒體與社會之中,是一群備受不平等
待遇與忽視的一群工作者。他以目前在路透社工作的經驗,與先前在台灣媒體工作
的經驗進行對照,台灣的新聞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對於文字的重視往往重於
圖像。攝影記者的工作,往往只能配合文字記者的要求,而少有自己詮釋的空間。
而今,更由於商業與資本主義的影響,媒體往往嚴格要求攝影記者只是其報攝或媒
體工作的一個小環節,套用片中幾位攝影記者所言:「是阿,我們的確只是一群勞
工」、「這就是分工…」。攝影記者在報社與媒體的地位,往往不如文字記者來的
重要。

然而,社會對於攝影記者普遍存在一種知識不如文字記者來的豐富的刻板印象,社
會也往往認為影像這類的藝術工作不需要用到太多的知識。鍾宜杰認為,這是需要
修正與改變的,這也就是為何他要在下班之餘,與幾位同事組織讀書會的原因,以
此更見其用心。

就此,透過鍾宜杰與《舞影者》紀錄片,我們可以回頭審視的是,新聞工作者乃至
於新聞攝影工作者的社會角色與地位,以及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勞動條件。在台灣,
新聞工作者勞動權益、工作權益與生存權益,無論在學術研究與在工會勞動保護的
實務上,長久以來就一直受到忽視,一般記者或媒體工作者本身,甚至會排拒這樣
的思考,往往認為自己可以透過關係與人脈解決問題,或者,這種工會或勞動意識
抬頭的方式無法解決問題。在學術研究上,或許會有人談論記者的專業自主權,然
而卻只有少之又少的研究者,會去探究記者或媒體工作者在當代社會的勞動條件,
一般文字記者如此,會去探究攝影記者的人則更為少數。

無論是媒體文字工作者或是攝影工作者,如果我們要去探究其專業自主權,要去探
究其是否盡到社會責任,我們是否要先了解或提供,這些媒介文化工業中,最為底
層的「受雇者」,他們們最為根本的「人權問題」-生存權、工作權,與勞動條件


鍾宜杰在座談會中提到,他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夠喚起攝影記者,乃至於媒體工
作者普遍的勞動意識。作為一位資深的新聞攝影工作者,他深深的體會到,商業與
資本主義以結構性的強烈壓力籠罩著的痛苦。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發現愈來愈多的
媒體開始以成本考量為理由,犧牲這些最為辛苦的基層媒體工作者的工作與生存權
益。中時中南編如此,中時晚報、世界日報、自立晚報、台灣日報、台灣時報,乃
至於6月1日熄燈的中央日報亦付如此。台灣的媒體工作者們,怎麼能還不站起來呢


--

      「所謂歷史,並不是在過去就完全結束了,它將種下日後的種子,終於有一天

       開花結果」-----楊威利 《銀河英雄傳說外傳》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222.211
※ 編輯: uus             來自: 203.73.222.211       (01/12 17: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