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W3C讓網際網路內容面臨生存危機

From: shely (肆隱)
Board: nettime-zh
Subject: Re: 網線如銅,訊息似鉛:W3C讓網際網路內容面臨生存危機
Date: Fri Oct 12 19:54:49 2001


網線如銅,訊息似鉛:
W3C提議的專利架構讓網路內容面臨生存危機

http://www.oreilly.com/news/oram_patents_1001.html

   A Web of Bronze, a Medium of Lead:
   Web Content at Risk in W3C's Proposed Patent Framework

   by Andy Oram, O'Reilly edit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球資訊網正面臨其自身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全球資訊網協會,W3C通過
了規劃小組提議的「W3C專利政策架構」的話,那麼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
份、擁有豐富內容的全球資訊網可能將成為歷史絕響。這個建議書將允許申請專
利的關鍵技術安插入W3C的「推薦標準」(recommendations)當中:這將永遠地
改變了網路的未來。

這些可能被想像的影響,將用一把大掃把掃掉既有的網,替換成以下的系統:

1. 一個不准你儲存文件到磁碟裡,甚至不讓你剪貼幾個字的系統;

2. 一個不再提供 URL 的系統;你沒有辦法直接存取某個特定的影像檔案,或者
某個文件,而必須完全經由各自設置的入口網站(portal),循序漸進,接受全
面的廣告轟炸,倖存之後才能夠與你想要的內容見上一面。

3. 一個所有的瀏覽動作都被追蹤、紀錄的系統;紀錄細節應該還會加入妳滾動
滾輪的次數與距離。每個螢幕都會被計算費用,並且妳的瀏覽的行為都會被捕
捉進入你不知道將有何用途的資料庫內。

請記住:這些項目都不是網路好事者、未來學家的預警、或者是陰謀論。這些項
目現在早已被實作出來了。(例如,第一項,某些網站利用視框 frame的技術讓
使用者無法作到他們不允許的行為,第二項,已經有法律訴訟控告「深度鏈結
deep link 的案例,第三項,Web bugs 與 cookies可以作到。)但是W3C提議的
架構將所謂的「數位權利管理」(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技術奉為
神聖圭臬、納入建構網站必需的通訊協定與檔案格式當中。

目前的DRM,數位權利管理的趨勢侵害到「公平使用」(fair use)與「衍生
作品」(derivate works)的概念:公平使用是允許使用者在合法的教育、評論
與批判的目的下,重新使用內容的素材;而衍生作品,則是允許作者在有創意的
增加資訊價值目的下,增添其內容(譯寫者註:而成為新的內容)。數位權利管
理有技術上目前無法克服的問題,轉而訴諸法律(例如DMCA,數位千禧年著作權
法案)加諸軟體與資訊的傳播上嚴格的限制。

W3C的建議書與[49]W3C的背景資訊都沒有顯示出這個專利政策架構所帶來對使用
者權利上的危險。所以,我列出了未來可能碰到的問題:

1. 某人發明了一種內容管理者夢寐以求的、包含著數位權利管理的檔案格式與
通訊協定,其中有專利的關鍵功能是強制使用者遵守這些規定。

2. 這個格式與通訊協定被採納成為規格。

3. 內容提供花錢者請軟體公司,建置接受這種規格與通訊協定的伺服器與瀏覽
器;license的功能確保所有的系統保留想要的控制。(並且license不需要避免
系統侵害使用者的權利)

4. 任何開發另類伺服器或者瀏覽器的公司或組織,將被控違反專利、以及刑法
上的處罰:例如違反DMCA或者最新提出的[50]安全系統標準與認證法案(SSSCA,
Security Systems Standards and Certification Act)。

在專利政策架構的建議書中,沒有任何條文允許獨立的開發者免於控制與免於公
平使用暨衍生作品的威脅,存取與使用新的格式。如果一個系統目的是用來限制
使用,那麼伴隨著這些控制的 license 將會自動地被認為「合理」以及「無差別待
遇」。.....


這份建議書中"核心的Web基層建設" 仍應該維持royalty自由的說法,對事實亦
無幫助。造成使用者權利傷害的是license本身,而不是royalty。此外,此一
傷害也會擴及應用層次之外。

在Lawrence Lessig那本具有洞察力的著作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中所描述的,用以支持或強迫特定行為的電腦架構,目前已是稀鬆平常。大型內
容供應商以及他們的法律顧問會濫用這種新技術發展到何種地步?在將SSSCA送
入國會一事上,他們已經明顯地攤了牌。這項法律將有效地宣告數位技術創新精
神的末日:不論是軟體或硬體開發,只要沒有加上內容供應商選定的控制機制,
都將成為非法。根據The Register上的一篇文章,Music Biz Wants Tougher DMCA, CPRM 2
to Protect Copyright,美國唱片產業協會(RIAA)正力圖擴大嘗試,將委任式數
位權利管理納入硬體之中。

目前主要是一些膚淺而特定的個別站台在推動Web上的內容限制。數位權利管理
規格將不只讓希望獲得控制權的內容供應商更容易達成目標,而且更將強制所
有Web站台遵守這項規定。雖然還是會有"公共領域"或"合理使用"的安排,不過
這些範圍的使用都將必須明確地引用。

不止如此,情況還會更糟。在過去十年以來我們所見的此一具創造性的媒體潮流
,將會以比科羅拉多河南方流域更快的速度乾涸。人們再也無法憑自己的創造力
設計協定以及使用者界面。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將必須從一個極為刻板、受限標
準這樣的事實出發,並且問道,"在這個框框裡,能夠允許我們做些什麼事?"我
們將不知自己失去的是究竟什麼。

此一在眾多批評聲中描述的威脅已經由對抗W3C建議的OSS鼓吹者于以彰顯。Web
的彈性將成為僵硬銅線組成的封閉之網。而用來乘載數百萬使用者所思的此一
頻道,也將在他們阻礙內容分享這一主要目的的實現下,就此蒙塵灰蔽。

當我閱讀所謂的W3C專利建議書的同時,SSSCA也因為過份顯目而遭到駁回。我有
任何證據顯示W3C的隱密議程打算安置DRM嗎?沒有。但就如同領導開發者Dave Winer
告訴我的,"DRM正藏身在一切背後。"在與內容掌握者與他們的法律顧問打交道
的過程中,我學到一件事,千萬不要把某些惡毒的意圖,幻想成僅僅由於無知所
致。

儘管是少數網路活躍人士在某些不可思議的機會下,才設計出這個計畫,過不了
多久,內容供應商就會促擁此一計畫。面對它吧:對於眾多的商業站台來說,我
們的這個夢魘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一個媒體。但是,當然,在這些智產權的擁護者
的心目中,有的是高貴的目標。他們未來所提出的爭議與他們在反對開放技術上
所做的如出一轍,而即使開放技術有助推動資訊的創新使用也一樣。他們相信,
在缺乏針對銷售交付機制的強烈擔保下,人們會失去創造出任何有價值事物的意
願。因此,為了促進Web的成長及使用,就必須保護內容避免未經認可的使用。
此為一貫如此的爭議。

幸運的是,關於此一建議架構的消息一傳出,郵件論壇上就湧入了大量的email討
論此事(九月份有755封,十月則已超過1400封─包括我在內),這其中我所看到
的那些討論都強烈地表示反對專利權。我確定,W3C,將會聽到它真正的參與者
,也就是公眾的聲音。

假若Web可以維持自由,我們仍必須面對如何與已經獲得專利的企業或個人周旋,
而這些人正樂於利用手上的技術進行技術勒索,對於W3C能否讓這些技術成為推薦
標準也毫不在意。我們必須仰賴道德勸說,並且在這些案例中擊敗對手。幸運的
是,有不少改革是來自於政府倡議或公共研究(儘管也有某些傾向於專利以及商業
伙伴的大學威脅到此一改革)。我願意對經濟現實作出折衷或妥協,但對破壞Web
上擁有最佳心靈的人們所致力的一切,這一點我絕不原諒。

Resources

     * [56]W3C Patent Policy: Bad for the W3C, Bad for Business, Bad for
       Users by Alan Cox (W3C mailing list).
     * [57]Corrupting Standards to Privatize the Public Good by Dan
       Gillmor (SiliconValley.com).
     * [58]W3C Public Comment Pag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 [59]W3C Considers Royalty-Bound Patents in Web Standards
       (Slashdot).
     * [60]W3C Looking for More Patent Feedback (Slashdo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dy Oram, an editor at O'Reilly & Associates, developed our Linux
   serie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a number of other O'Reilly books on
   programming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 And he probably spends more time
   writing rather oddball articles for the O'Reilly Web site than he
   should. His background and other publications can be found at an
   [61]Interview with the Editor.

   Copyright (c) 2001, O'Reilly & Associates, Inc.

References

  48. http://www.w3.org/TR/patent-policy/
  49. http://www.w3.org/2001/10/patent-response
  50. http://www.politechbot.com/docs/hollings.090701.html
  51. http://code-is-law.org/
  52. http://www.theregister.co.uk/content/6/22087.html
  53. http://lists.w3.org/Archives/Public/www-patentpolicy-comment/
  54. http://lists.w3.org/Archives/Public/www-patentpolicy-
  comment/2001Oct/1386.html
  56. http://lists.w3.org/Archives/Public/www-patentpolicy-
  comment/2001Sep/0131.html
  57.

http://web.siliconvalley.com/content/sv/2001/09/30/opinion/dgillmor/weblog/index
..htmblog/index.htm
  58. http://lists.w3.org/Archives/Public/www-patentpolicy-comment/
  59. http://slashdot.org/article.pl?sid=01/09/30/1454216&mode=flat
  60. http://slashdot.org/article.pl?sid=01/10/02/1238201&mode=flat
  61. http://www.oreilly.com/~andyo/
※ X-Info: jserv -> jimchyun.bbs@goodguy.csie.ncku.edu.tw
※ X-Sign: 0TT22V2DwuWzLX.bArLM (01/10/20 13:30:1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