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分享對岸 第一滴血 的小說與電影比較文

 作者: revanchist (revanchist) 看板: movie
標題: [討論] 分享對岸 第一滴血 的小說與電影比較文
時間: Sun Jan 19 17:50:51 2025

第一滴血
相信大家都看過甚至不只看過一次

最近看到對岸的一篇原著小說與改編電影的比較文
覺得讀後可以更增進對電影的認識


分享如下, 已轉成繁體

 







這幾天有個話題是米國軍人待遇,今天在首頁看到史泰龍,忽然聯想

起個事來。
本來這是個回復,但寫多了,單發吧。

一般而言,米國二戰軍人在米國社會風評最好,地位最高。
二戰以降,隨著米國不義戰爭、侵略戰爭、無厘頭戰爭的長期持續,
以及60年代反戰運動興起,米國軍人在社會上的評價越來越低。
另一面,由於米國濫戰和資本牟利籠罩一切的現實,
其財政也不足以支援米國政府照顧好那麼多老兵(都不要說遠在海外打仗的老兵,
即便是與米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消防員也是如此,
看看米國政府是怎麼對待911那批捨生忘死的消防員的)。
因此,米國軍人無論社會地位還是實際保障,都難以到位。
米國老兵的生存問題已經成為米國社會問題之一。

史泰龍最著名、最有社會意義的影片當屬《第一滴血》
(《洛奇》也可以,但偏向個人勵志),
其中的反戰意義、反思意味充分拔高了這部電影的境界,
改變了它單純爆米花片的地位(跟第一部相比,續集全都是玩笑)。
我猜大部分觀友應該都看過這部電影,但可能沒讀過原著小說,
原著小說從故事到角色塑造跟電影有很大區別。
《第一滴血》原著小說由米國暢銷作家David Morrell於1972年寫成。
小說與電影的主要差別如下:



1.照小說設定,《第一滴血》不會有續集,因為蘭博在小說結尾死了。

2.在人物塑造方面,電影裡的蘭博是滿腹心酸,被逼無奈,憤而反擊的英雄,
是正面角色; 而小說里則是被逼咬人,但根本收不住嘴,走向自我毀滅的瘋狗;
小說里幾乎沒有正面角色,人人都是互相傷害的野獸。

3.在主題設置方面,電影版主題是反戰,這是電影成功的最大價值基礎;
小說有一定反戰意義,但作者是暢銷書作家,
主要目的是講一個好賣錢的現代傳奇故事,
要說精神內核,作者更多是想要借這個故事來闡釋人性悲劇。

4.原著小說中是雙主角,兩條人物線。 蘭博一條,警長一條。
電影裡集中塑造蘭博,對警長角色做了相當大削減。




以下簡單談談小說情節。
這個故事本質上是兩代米國老兵,兩名戰爭PTSD患者的對抗。
蘭博是越戰PTSD,警長是朝戰PTSD,
兩個被戰場折磨/捏塑出來的精神障礙在俄勒岡一個小鎮碰到了一塊
從衝突到仇怨,最終成了不死不休的死局。 但作者對他倆的PTSD各有安排:

警長名叫提瑟,雖然對戰場有痛苦回憶,譬如長津湖,
但還是對自己的從軍經歷抱著自豪和驕傲,他是朝鮮戰場訓練出來的獵犬。
這一點從小說描述警長辦公室里陳設的參戰優異飛行十字勳章、
戰時優異服務勳章可以看出。

蘭博是前綠色貝雷帽成員,對戰場的回憶則只有痛苦,只有悲哀,只想逃避,
他之所以漫無目的流浪就是在逃避過往,逃避對戰場的記憶。
他作為一名米國大好青年,被派到越南參與了一次從頭到尾都充滿邪惡、殘酷、
毫無道義可言的侵略戰爭,所以蘭博只有傷痛,只有自責,只有恐懼
在越南戰爭里被逼成了瘋狗。
蘭博的戰爭勳章早被他丟了,這場戰爭對他無任何榮譽可言。

(諸君請注意,這種對比安排是作者的觀念,小說里就這麼寫的,不代表我的認識。
按我的看法,米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角色跟在越戰的沒有任何不同
都是卑劣的侵略戰爭,米國鬼子被我志願軍打死打瘋純屬活該。 )

更不幸的是命運安排他倆在一個小鎮,
以又髒又臭流浪漢和想要維持安寧的警長的不同身份相遇。
他們因為各自的煩惱和痛苦而互相刺激、較勁、對抗,不斷升級矛盾
期間哪怕有一個人稍退一步,都不會有後來的大悲劇。
但倆種比著,把一件小事情弄成了大事件。

矛盾總爆發是因為警長畢竟有拋瓦,把蘭博拘了,在警員摁著蘭博洗澡,
要強行給他刮鬍子時,剃刀把他在越南的慘痛回憶勾了起來,PTSD徹底爆發,
簡單說瘋了(這個橋段電影保留了)。
於是蘭博大開殺戒,從警局開始殺戮,
殺了一名警員之後逃脫(電影裡改成蘭博只是打翻眾人逃了出去,
小說里這個警局的所有人後來在搜捕過程中幾乎全部死於蘭博之手)

事情越鬧越大,參與捕捉蘭博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後連國民警衛隊、軍隊都加入了。
蘭博在逃亡路上把凡是對他有威脅的人員,不問身份統統宰了,此
時他的行為已經完全喪失了人性理智和最初的反抗道義。
蘭博再強也架不住人多,在嫩死很多人、把小鎮幾乎翻過來、重傷警長之後,
他自己也走上了窮途末路。

小說里也有上校這個角色,但上校可不是跟蘭博情同父子前來拯救,
而是作為訓練蘭博的軍校校長代表軍方前來參與對蘭博的圍捕。
但上校對於蘭博始終抱著很大悲憫,他開了最後一槍,擊斃了蘭博,讓他歸於平靜。
這裡作者的安排很有意味,
可能大家都聽說過戰場上重傷的士兵會要求戰友對自己開槍明解脫
也可能看過俄烏戰場上的真實視頻。
這是軍人的一種仁慈,因為傷者擺脫了痛苦,而開槍戰友卻可能因此痛苦終身。
作者安排上校結果蘭博,也就相當於戰場上對重傷戰友發射的那顆解脫子彈。
死於上校之手對於蘭博而言,這也算來自同袍的最大慈悲吧。
而警長在目睹蘭博被擊斃之後,也終於傷重而亡。

上校這個角色出場很晚,著墨不多,彷彿只是為了安排一隻結果蘭博的手,
以便收束故事似的。
但仔細琢磨一下,就會發現上校這個角色並不簡單,大有深意在焉。

上校的身份是米軍特種兵學校校長,他訓練了蘭博,
把這個米國小夥變成了鋒銳的刺刀,趁手的工具,兇猛的鬥犬,
為了米國及其股東們的各種目的在全世界捅刺、幹活、撕咬。
但當蘭博和警長這樣的人耗盡了體力和人性,變得不再鋒利、好用、聽話之後,
甚至會割傷消費者的手時,等待他們的就只有拋棄、銷毀、處死。
蘭博和警長的悲劇本不該發生,
但米國的暴戾好戰、刻薄寡情、缺乏人性讓這種人類相殘慘劇成為了可能,
為這兩個人以及更多這樣的人的毀滅早早寫好了大綱。
所以,說上校是小說第三主角,甚至是最重要人物都不為過,
因為他象徵著悲劇來源——米國政府和米國軍方。

兩名原本素不相識,原本可以有正常人生的米國老兵、普通人,
他們都僥倖沒有死於各自所屬的槍林彈雨的海外戰場,
卻最終以最慘烈的方式橫死於自己的國家之內。
在一個風景優美的俄勒岡小鎮,兩個都曾為國拼死效力,
飽受戰爭荼毒的男人不僅沒有得到平靜、安寧、尊重,
反而因為彼此的戰爭後遺症而瘋狂撕咬,不死不休。
他們不是死於個人選擇的命運,
而是死於米國在全球濫用武力而對米國人自身造成的永恆傷痛。

警長和蘭博兩個老兵都是米國在海外霸權戰爭中訓練出來的槍火、炸藥、野獸,
在遵照軍令全力傷害了其他國家人民之後,
終於把這種米國強加給他們的殺戮能量帶回了米國,
在米國引爆,造成了米國自身禍患。
這個邏輯主線是作者對圍繞米國老兵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一種擔憂,
他以故事隱喻來講述這個能量守恆式的宿命安排。

原著小說最大的反思意義大概就在於《第一滴血》這個名字。
意思是一旦人類衝突中開始流了第一滴血,那就止不住,
只會以血流成河,大家血都流盡,才會結束。
看看世界,翻翻歷史,瞅瞅眼下的中東、俄烏,似乎確實如此。

米國在世界上讓別人流了那麼多血,終究也免不了為此流盡自己的最後一滴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148.1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37280253.A.57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