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日 星期六
「安靜,就是力量」
作者: RungTai (RungTai) 看板: MenTalk
標題: Re: [閒聊] 熱情一點好不好
時間: Fri Feb 21 23:10:06 2014
怎能不提「安靜,就是力量」一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59988
及作者的 TED 演講 (開場很有趣,一定要看)
http://www.ted.com/talks/susan_cain_the_power_of_introverts.html
以下為 TED 提供的中文字幕
在我九歲時 第一次要去參加夏令營, 媽媽幫我整理的行李箱 裡面塞滿了書, 這對我來
說是完全正常的事情。 因為在我的家庭中, 閱讀是主要的群體活動。 對你來說我們似
乎顯得不愛社交, 但對於我們而言,這只是另一種社交方式罷了。 你能享受到家人坐在
身邊 動物性的溫暖, 也能自由自在地 在內心深處的冒險樂園中遨遊。 而我以為 夏令
營就應該像這樣子,而且是更好一些。 (笑聲) 我的腦海浮現著10個女孩 穿相似的睡衣
,坐在小木屋裡愜意地讀書。
(笑聲)
夏令營就像是一個沒有酒精飲料的派對聚會。 在入營的第一天 營長把我們召集一起 她
教了我們ㄧ個在暑假餘下的日子裡 每天都會用到的口號, 藉以凝聚營?精神。 這句口
號是這樣的: "R-O-W-D-I-E (譯註:即 rowdy 作吵鬧解), 我們是這樣拼rowdie的, 嘰
喳嘰喳嘰,盡情吵鬧吧。" 是的。 我完全不能理解 為何要吵鬧, 為何要錯誤地拼這個
字。 (笑聲) 不過我還是背誦了這口號,跟其他人一同呼叫。 我盡力而為。 然後等待,
可以回房看書的時間。
但當我終於可以把書拿出來的時候, 營裡最酷的女孩走過來 問我,"你在裝甚麼老成啊
?" -- 老成,剛好是 吵鬧 (R-O-W-D-I-E) 的相反詞。 然後第二次我再拿書出來時,
營長面露關心的走過來, 重申了營隊精神, 說我們都應該努力變得 活潑外向。
所以我把書收進 我的行李箱裡, 把它們放在床下, 讓它整個夏天都待在那裡, 然而我
卻覺得有點愧疚, 總覺得這些書本需要我, 他們不停呼喚著我, 但我把它拋棄了而且
再也沒有打開我的行李箱, 一直到夏天的尾巴, 我回家的那天。
我說的這個夏令營的故事, 事實上可以有五十個相同的版本-- 旁人傳遞來的訊息總是說
, 我的安靜內向 不是一般人應該有的表現, 我應該更活潑外向一點。 但我內心深處我
知道, 內向才是我真正自在的表現。 但,多年來我試圖否定我的直覺, 所以我成為華
爾街的律師, 而不是我一直想成為的作家-- 一部份原因是我想證明 自己有行事果斷的
能力。 我常去最熱門的酒吧, 但其實我更想要與好友自在的享用晚餐。 我下意識的做
這些 背離我個性的選擇, 而我竟已渾然不覺。
其實很多內向的人都這麼做, 這不只是我們個人損失, 更是我們同僚, 與社會群眾的
損失。 聽起來言重,但這也是對這個世界的損失。 因為創造力和領導力 正需要這些內
斂的人發揮他們的長才。 有1/3至一半的人口是偏內向的-- 1/3近一半! 也就是說每兩三
個人中就有一個內向人口。 就算你本身是外向的, 你的同事 你的另一半和你的小孩,
還有你旁邊坐的那位-- 都可能是受害者。 這種觀念深植在我們社會中。 我們在還不會
說話時 就已被這種思想內化了。
為了要更加明白這個偏見, 我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內向。 內向不是害羞, 害羞是無法承
受社會眼光。 內向比較像是 你對外在世界的反應。 外向的人需要很多的刺激, 但內斂
的人相反, 他們對自身感受敏銳, 反而在不被注目時 最能發揮他們的能耐。 偶而會有
例外, 但大多是如此。 所以關鍵在於 去將各人的長才發揮至極致, 適才所長, 各司
其職。
但就因為社會的偏見, 我們最重要的機構 學校及職場, 卻像是為外向者設計的, 提供
很多的刺激給每個人。 這樣的不成文社會慣例, 我稱之為新團體思考, 把所有的想像
力跟創造力 綑在一個群聚的團體中。
所以,想像一個早期典型的教室: 我以前上學時, 我們都排排坐在 行列整齊的書桌前
, 各自做著我們的功課。 但現在,普遍的教室 都把桌椅和併成團-- 四,五,六,七個
小朋友面對面, 每個人都要參與團體作業, 甚至連算數或是創意寫作 這種可以獨自完
成的作業, 都要小朋友像委員會成員一樣參與討論。 而那些想要獨自 或獨立完成作業
的孩子, 被視為不和群的異類, 甚至是問題孩童。 幾乎所有老師都認為 好的學生應該
是外向活潑的, 內向的孩子則正好相反。 雖然內向的孩子成績較好 甚至更博學多聞,
這是根據研究論文的喔。 (笑聲)
在職場上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大多在開放的空間工作, 沒有隔閡, 我們持續暴露於 嘈
雜的聲音跟同事的目光下。 而關於領導能力, 內向的人大多不被認為具有領導能力,
就算他們行事更謹慎, 更不會為了出鋒頭冒不必要的險-- 我們不都偏好這種人當領袖嗎
? Adam Grant研究發現, 這些內向的領導者, 往往更能勝任領導職責, 因為他們善於
管理不同人才, 讓有遠見的員工自由發揮, 反之外向的領導者,不經意的 對事情反應
過度, 他們的見解較為主觀, 這使很多員工的創新想法 沒有機會被採用。
事實上,很多有改革力的偉大領袖是些內向的人。 羅斯福、蘿莎帕克斯、甘地, 這些人
對自我的描述都是 內向,文靜,說話溫柔, 甚至是害羞的人。 他們矗立在鎂光燈下,
不是因為他們天生愛指揮, 也不是想要萬眾矚目, 他們成為領袖是因為一種使命感,
因為他們深知這是必須要做的。 而人們可以明白感受到 他們當領袖不是因為好大喜功,
而是責任感, 驅使他們做認為對的事情。
現在我必須申明, 我其實非常喜歡外向的人。 我很多知心友人都是外向者, 我心愛的
丈夫也是。 內向外向就像個光譜, 而我們坐落在不同程度的兩端。 心理學大師榮格如
是說, 事上沒有絕對的內向 或是外向的人。 即使真有這樣的人存在, 他就會被關進精
神病院。 在這道內向外向的光譜上, 有的人剛好坐落在中間, 我們稱之為中間性格,
我認為他們是最值得稱讚的, 但大多數的我們都自認不是外向就是內向。
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的社會文化需要平衡, 需要內向外向 陰與陽的調和。 這點在創造
力與生產力的表現上 尤其重要。 因為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 最有創意的一群人, 不只
擅長於 交換意見,溝通, 與創新, 更存有內向的特質,
偶發的孤獨感, 是創造力的關鍵。 所以,達爾文 會獨自在樹林間漫步, 且斷然的拒絕
晚餐宴會的邀約, Theodor Geisel,也就是「蘇斯博士」, 是在他加州拉荷亞的老家
一個寂寞鐘塔裡的書房, 創造出許多舉世聞名的童話書。 而他其實非常害怕 跟他的小
讀者們見面, 因為他怕小朋友們 看到他會期待落空, 因為他不像聖誕老人那樣親和有
趣。 Steve Wozniak在惠普公司 的一個小辦公室裡 發明了世上第一台蘋果電腦。 他說
他以前年輕時,如果不是 因為太過內向而都宅在家裡, 他不可能可以成為了不起的工程
師。
當然, 這絕非告訴大家我們從此不要再合作了-- 好比 Steve Wozniak和賈伯斯 兩人同
心協力才能創辦蘋果公司-- 但,獨立自主是非常重要的。 對一些人來說, 這就是他們
生活的方式。 事實上,幾世紀以來, 我們都知道獨處所帶來的推動力, 但直到近期我
們不知怎麼遺忘了。 世界上那些偉大的宗教領袖, 你會發現這些人-- 摩西,耶?,佛
祖,穆罕默德 -- 他們都遠離塵囂, 獨自走進曠野。 他們而後尋得啟示與頓悟, 再把
所得貢獻回他們的社會。 所以,沒有獨處的荒野,就不會有啟示錄。
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事, 仔細的看看你周遭的人們, 我們如果不模仿彼此的言行舉止,
我們根本不會變成一個群體。 我們甚至連價值觀, 都被大環境牽著走, 你甚至會在不
知不覺中, 開始模仿周遭人們的信仰。
我們尤其容易,在小圈圈裡 追隨能言善道的角色。 即使,最會說話的人 並不見得是最
有想法的人。 根本就不會是。 所以說... (笑聲) 你可能正在支持最有想法的人, 也可
能不是。 難道你真的不想有雪亮的雙眼? 我們何不用自己的雙腳走入孤獨, 領會屬於自
己的思想, 不被群眾思想控制, 然後再互相合作, 在一個健全的環境討論交流, 共同
創造成果。
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 我們為何錯的一蹋糊塗? 我們為何把學校跟職場架設成這樣? 我
們為何要讓這些內向者 因為想有獨立自處的時間而感到無所適從? 有個答案深植在我們
的社會文化裡, 我們西方社會, 特別是在美國, 總是讚揚有行動力的人, 而非有沉思
能力的人。 有沉思能力的"男人"。 但在美國早期, 歷史學家稱之文化性格時期, 那時
人們仍尊重 公正清廉,有內在涵養的人。 綜觀那時的勵志書籍, 幾乎都會有像是 "品
格是世上最珍貴的東西。"等頭銜。 例如亞伯拉罕 林肯被群眾頌揚, 因其謙遜與不裝腔
作勢的性格。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稱其 "不被優越感駕馭的男人"。
然而隨著二十世紀到來, 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 歷史上稱之為文化人格時期。 我
們從農村經濟 演變為大型貿易體制, 突然間人們從小鄉鎮 湧入大城市。 所以人們不再
只是跟一起長大的人共事, 而必須在強者四伏的環境 積極的證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
不難理解, 具有吸引力的個人魅力 變得格外的重要。 自然地,勵志書籍也改變路線了
, 開始出現書名像是 "如何贏得朋友和影響他人" 等。 成功的推銷員, 變成人們楷模
的對向。 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今天, 我們的文化傳承於此。
我所說的完全不是指 社交技能不重要, 我也不是在說 團隊精神沒有存在價值。 相同的
宗教聖賢們 今日仍舊教導我們愛與信。 而我們現今所面臨的問題, 如科學突破與經濟
發展, 變得如此廣闊複雜, 我們當然需要集思廣益, 共同解決眼前的難關。 但,如果
我們能提供內向者多一些個人空間, 他們便有機會 創造出獨具慧眼的答案。
所以我想分享給各位的是, 我行李箱中的東西。 猜猜裡面是什麼? 書。 滿滿一袋的書
。 這是馬格莉特著的<貓之眼>; 米蘭 昆德拉的小說; 這是<迷途中的指南> 由麥蒙尼
德所著。 但其實這些書不屬於我, 我會帶這些書來, 是因為這些是我祖父最喜歡的作
者的作品。
我祖父是猶太教教士, 祖母過世後他獨自 住在布魯克林的一間小公寓裡。 那是我小時
候最喜歡的地方, 部分原因是那裏充滿祖父溫柔的氛圍, 部分原因是那裏佈滿了書。
那裏的每張桌子,甚至椅子, 都被成推成塔的書 給排排占滿了。 就如同我家庭的其他
成員, 我祖父的嗜好就是閱讀。
但他也很享受宗教集會, 62年來,他每周都會在 猶太教佈道會上講道。 他會把他從書
中吸收到的智慧, 頌揚遠古流傳的人道主義思維。 他的聽眾來自各個領域, 認真聆聽
他的傳講。
我祖父有個特點, 在他宗教領導角色背後, 他是個非常謙遜與內向的人-- 他甚至緊張
到不敢在佈道時 跟聽眾眼神交會。 即使他都已經在同一個佈道會 傳講了62年了。 甚至
,當他走下講台, 人們向著他打招呼時, 他會草草的結束話題, 因為擔心會占用別人
太多的時間。 當他在94歲那年過世時, 交警不得不關閉許多鄰近街道, 來容納蜂擁而
至 前來哀悼他的群眾。 所以,這些日子我試圖用我的方式 來效仿我的祖父。
我剛完成了一本關於內向性的書, 這本書花了我七年的時間。 這七年,對我而言是極大
的恩典, 因為我得以閱讀,寫作, 思考,研究。 相較於祖父的閱讀與佈道, 這是我的
版本,我的表達方式。 但現在我的工作變得非常棘手, 我必須要在公開場合,在講台上
, 跟你們談論何謂內向。 (笑聲) 這不是我拿手的事情, 但能站在這裡向你們說話,
能對在坐的各為傳達我的想法, 是何等榮耀的事情,
所以我盡我所能, 為了這一天做好準備。 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 積極練習公開演講。
我稱這段時間為 "驚險的演講之年"。 (笑聲) 這其實對我幫助很大。 但讓我獲益最多的
, 是我的意識,我的信念,我的希望。 我們對內向、 沉默、與獨立者的態度, 是可以
被徹徹底底 改變的。 所以,我要呼籲在座各位 如果你跟我有共鳴, 請幫我傳達三個宗
旨:
第一點, 不要再瘋狂的過群體生活。 趕緊停止吧。 (笑聲) 謝謝。 (掌聲) 我想要再次
重申, 因為我深深相信, 我們的工作環境應該鼓勵 輕鬆、休閒的聊天方式-- 像在喝下
午茶一樣自在, 然後不經意地交換意見。 那該有多美好, 無論是對內向或是外向者。
而且我們在工作上,需要 有更多的隱私,自由與自主權。 在學校也是一樣。 我們要教
孩子們攜手合作, 但我們也要教他們如何自主作業。 這對外向的兒童尤其重要。 他們
需要學習自主獨立, 因為有深度的見解就是源自於此。
好了,第二, 去曠野探索吧。 像佛祖一樣,有自己的啟示。 我不是在說 我們馬上要去
蓋個山中小屋隱居起來, 也不是要你們互不往來, 但是呼籲大家可以除去障礙, 專心
的進入自己的腦海裡, 在更深切一點。
第三點, 好好的檢視一下你的行李箱, 裡面有什麼,為何你要把它們放進去。 外向的
人們, 也許你行李箱也裝滿了書。 又或許塞滿了香檳杯 或高空跳傘設備。 不管是什麼
,我希望你不時將它拿出來, 與我們共同分享你的快樂與能量。 而內向的人們,當你自
己就好, 你或許會害怕去跟別人分享 你行李箱中的東西, 那也沒關係的。 但偶爾,只
是偶爾, 我希望你會打開你的行李箱給他人瞧, 因為世界需要你,需要你所持有的特質
。
我祝福你們,能有最精彩的旅程, 和輕聲細語說話的勇氣。
謝謝。
(掌聲)
謝謝。謝謝。
(掌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139.134
推 harpe:(掌聲) 02/21 23: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