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討論>[轉貼] [模擬] 秦軍與馬其頓軍團的交鋒
作者: chouchunta (jarl)
日期:2004 / 7 / 8 09:16 1個人叫好!!
就我個人而言,是不喜歡寫這種跟“民族自豪感”作對的帖子的。不過昨天鐵血上不了,所以在別處惡灌了一水,現在轉回到鐵血來。就當把灌水進行到底吧。
馬其頓軍隊遇到秦軍會怎樣?如果是嚴肅的提問,那麼這個人很弱智,因為古代的交通決定了他們不可能相遇。中國和歐洲軍隊在古代是不可能發生直接相遇的,這點務必要清楚。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像本題這樣的帖子,要麼是意淫,要麼是戲說。不過要戲說得有些水準,還很不簡單。
首先必須確定時間(在研究歷史的時候,時間作為經線,必不可少)我把對比的時間確定為前325年,也就是嬴駟稱王和亞歷山大從印度撤退的那年。以及前221年,也就是秦統一中國和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爆發之年。至於作為緯線的地點,只能略去,大體上設定為雙方與自己後勤基地的距離大體相等,在補給線上也沒有特別的問題。
好了,幻想開始。首先是國力的比較。馬其頓攻滅波斯之後成為西方霸國,擁有波斯原有的全部土地、印度河流域、希臘全境。秦國擁有相當於今天陜西南部、甘肅東部的土地,從土地上說,雙方的實力就完全不對等。論人口,全盛時期的秦國據說有五百萬人口(據《中國人口史》,前332年華夏國家人口數為3200萬)。而前4世紀希臘一地人口約為300萬。因此如果論總人口,亞歷山大帝國超過秦國,但可靠的潛在兵員則少於秦國。論經濟實力,亞歷山大擁有埃及、兩河、印度河流域三個主要產糧區,並可以從北非、意大利、黑海沿岸獲得糧食。秦國只能從關中獲得糧食。從耕地產量方面說,秦國的小麥畝產量大致跟兩河、埃及相當,優於希臘、黑海產糧區。雙方的農業技術大體對等。華夏國家有鑄鐵農具和工具,希臘有播種機、重犁等。從貨幣儲備量來說,亞歷山大從波斯獲取了二十餘萬塔連特白銀,秦國完全無法相比。交通線方面,地中海是一個方便的大運河,波斯的驛道也很完好。秦國沒有海,驛道方面可以假設跟波斯相近,不過西方的四輪車優於中國的雙輪車。
其次是政治制度的比較。秦國和馬其頓都是君主專制國家。所不同的是馬其頓受希臘影響,比較崇尚自由觀念。當亞歷山大大帝決定採用波斯式的跪拜磕頭禮時,遭到了許多馬其頓人的反對。而華夏人根本不知道自由是怎麼一回事,但這是的華夏諸國因為處於戰爭中,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成風,自由的風氣也是有的。加上嬴駟不是昏君,政治方面雙方大致相當。
軍事制度方面,由於商鞅變法,秦國成了法制國家,賞罰公正。馬其頓沒有這樣的制度,但其輕重結合、步騎結合,以馬其頓方陣為核心的戰術,在那個時代是非常有效的。
將才方面,亞歷山大大帝的統帥才能在古代能夠與之比肩的屈指可數。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的將才如何不好說。秦國時期相近的名將有司馬錯、樗裏疾、甘茂等。
裝備方面,馬其頓軍中的方陣兵穿著重甲。用山茱萸木製成的長6-7米的長矛作戰,但由於必須雙手握矛,所以只是在左肩上有一個較小的盾。此外還有輕裝兵,用小圓盾、標槍和劍,機動性較佳。騎兵中的伴侶騎兵,是歐洲第一種重裝騎兵,當然他們的數量較少,主要還是輕騎兵。馬其頓鎧甲為銅制。射擊兵器,有弩、弓和投石索。希臘弩的射程為300到400米,弓有西亞樣式的複合弓和希臘弓。希臘弓的射程為近200米。投石索的最大投射距離為150米。馬其頓進攻性武器主要為鐵制。秦軍身著皮甲,主要使用戈,也有新出現的戟。射擊兵器方面,主要使用弩,射程可達兩百餘米(據《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漢代單兵弩射程為217-278米,戰國時的弩沒有銅郭,射程估計稍近些。)。戈、戟和射擊兵器的鏃均為銅制。秦軍的騎兵很少,也沒有大的作用。此外還有較多的戰車(約千乘)。
以上沒有說到攻城武器,因為這實在沒什麼可比的。亞歷山大時代的投石機可以把20到30公斤重的石頭拋到400米外。華夏的則是“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射二百步”(《範蠢兵法》,據說是戰國時期所作,但原書已佚),而且是固定式的。希臘弩炮的射程是300米左右,華夏國家的則是七百二十尺。更要命的是,連這樣的攻城武器,都還沒有普及。究其原因,在於華夏國家的城墻都是夯土墻,這也就使得攻城武器的發展不快。
由於秦國沒有海,所以海軍的情況也就不說了。
雙方的訓練程度很難說,秦國軍事制度的有效性是有目共睹的,馬其頓人的素質也是不容懷疑的。大體上可以設定為兩者相當。體能方面也很難斷定誰更好,至於軍隊數量,此時的華夏國家還沒有後來那麼瘋狂的追求數量,從當時的戰鬥來看,還沒有一場戰鬥超過20萬人的,因此設定秦軍一場戰鬥能夠出動10萬人左右。馬其頓軍則可以出動3.5萬到4萬7千不等。
下面設定一場戰鬥。
作戰的地點,雙方都會選擇比較平坦的的地形,因為華夏式的步兵大陣,只有在平坦的地面上才能發揮最大威力。其笨重的戰車也需要平地。但這並不意味著秦軍在崎嶇地形不能作戰。相反,在山地作戰而仍然勝利的例子是很多的。另一方面,馬其頓軍隊的方陣儘管被認為是不大靈活,但是在輕重結合、步騎結合的戰術下,以及亞歷山大的傑出指揮下,依然發揮了令人瞪目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馬其頓軍隊大體上將重裝步兵作為中堅,縱深16列;作戰時視情況可以排成橫隊(寬度大於縱深)、縱隊(縱深大於寬度)、楔形或菱形,如果受到圍攻,則可收縮為凸半圓形,要圍攻敵人則成凹半圓形。右翼為作戰主力(這是借鑒了伊巴密農達的斜陣),集中重裝騎兵和輕裝兵。左翼一般為輕騎兵。戰線後有時還有少數輕裝步、騎兵。主力陣形前方則為射擊兵。用以攪亂對方和遮蔽我方主要陣形。
秦軍的陣勢,依照秦兵馬俑,可以知道。華夏國家的主要陣形依《孫臏兵法》,為方,圓,錐行,雁行,鉤行,玄襄,疏陣,數陣,及火陣,水陣八種陣法,後兩種是特殊的,主要使用的是進攻時的錐行陣、方陣和防禦時的圓陣,這些陣勢無需多說。疏陣適合散兵作戰;雁行陣適合發揮弩兵的射擊力量。
秦軍的騎兵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無非是偵察,騷擾。戰車兵可以發揮突擊和迂迴側擊作用,但由於戰車本身固有的笨重不便,要指望它發揮騎兵一樣出色的機動作戰是不可能的。
那麼,現在開始戰鬥。
作為一個傑出統帥,亞歷山大不會給秦人任何出奇制勝的機會。因此戰鬥將是面對面的死鬥——如果亞歷山大的騎兵沒有先機擊潰秦軍的話。因為秦軍有十萬人以上,因此馬其頓軍隊必須儘量疏開,避免遭到合圍。雙方的射擊兵都前出到主要陣形的前方,射擊和攪亂對手。
秦軍強弩的射程為二百餘米,那麼,從古代的一般情況來說,射擊距離大體上是武器最大射程的一半,射擊手應當在100餘米的距離上射擊,以保證殺傷力和命中率。這個定律對馬其頓軍同樣適用。所以,克裏特弩手應該在150米距離內射擊,箭手應該在90米以內射箭,投石手應當在70米以內拋石。因為扳開弩所需的力氣很大(六石弩需180公斤力),弩手很容易精疲力竭。加上射擊距離有限,所以中國古代有“臨敵不過三發”的說法。弩的射速比弓慢,大體上一分鐘內發出箭鏃不超過4枝,一般為1-2枝。弓的射速設定為一分鐘7-8枝比較合理,但弓手同樣是容易疲勞的。至於拋石手的射速。。。還是不說了吧(我想死也想不明白為什麼歐洲人要保留這種垃圾兵種)、投槍的射擊距離很近,在射擊戰中完全可以忽略。
射擊兵佔秦軍步兵的比例不大。從秦兵馬俑來看,在一般的會戰中,他們的作用跟歐洲的射擊兵類似,都是在陣型前方遮蔽己方隊形,並攪亂對手。跟馬其頓射擊兵一樣,他們是沒有防護裝備的,所以射擊兵只能希望敵人的箭鏃不要落到自己身上。所幸弓弩的命中率很低,射擊兵由於彼此距離較大,因此命中他們是不容易的。從以上的比較可以看出,馬其頓軍的射擊兵,要比秦軍的射擊兵具有若干優勢,但不明顯。如果馬其頓弓手和投石手能夠迅速越過秦弩的有效射程而進入自己的有效射程,那麼他們就能夠佔據上風。因為弓手和投石手的射速無疑是佔據優勢的,雖然秦弩的殺傷力依然強大,但是馬其頓軍的箭鏃為鐵制,這就彌補了這種劣勢。
上面說過,射擊的距離在150米以內,由於秦軍具有數量優勢,因此馬其頓軍隊必須迅速逼近對方。否則秦軍的射擊將使馬其頓軍隊的射擊手遭到很大的傷亡。150米的距離,考慮到保持陣型的需要,如果秦軍不動,馬其頓軍隊大約要花30-40秒的時間才能穿越。在這個時間內,一名秦軍弩手能夠射出1-3枝飛箭。如果按整個秦軍中射擊兵佔15%計算,那麼10萬秦軍能夠射出3萬枝飛箭。箭對著銅甲的重步兵的危害是不大的,但由於馬其頓方陣比較密集,因此設定每3枝飛箭擊中一個目標是合理的,由於馬其頓重裝步兵身著銅甲,銅箭鏃對他們的傷害不大,因此設定每命中5箭能遏止一個重步兵是合理的。因此3萬枝箭能夠殺傷2千名馬其頓軍——確實很有威力。在一定條件下,光憑射擊就足以取得戰鬥的勝利了。另一方面,設4千名馬其頓射擊手——弩手、弓手、投石手、投槍手各一千名——能夠射出9千枝箭,4千塊石頭,兩千枝投槍,那麼按相同的命中率,箭枝能夠命中3000名秦軍,由於秦軍中輕裝部隊很多,即使是披甲部隊也只著皮甲,加上馬其頓箭鏃為鐵制,所以設每3枝箭能遏止一個秦軍是合理的。4千塊石頭。。。算它能夠命中800人,遏止其中的150人好了。。。兩千枝投槍可以命中600人(儘管投槍初速很慢,但由於距離近,所以命中率不會很低),除非很走運,否則被投槍命中是很悲慘的,所以設定為每命中兩支投槍遏止一個人。這樣馬其頓軍射擊的成果是1450人。當然,如果秦軍奮力前進的話,這個數位同樣會下降。
接下來是殘酷的短兵相接階段。馬其頓方陣的威力在於密集的長矛形成的矛墻的強大威力和給與敵人的巨大心理壓力。如果為了避免敵軍射擊威力而疏散了隊形的話,則衝擊威力也要下降了。所以馬其頓軍隊最好的選擇是保持住密集隊形。忍受射擊造成的傷亡。——寫到這裡,我覺得要對付秦軍,羅馬軍隊可能更為合適。因為羅馬軍團人人帶有大盾,可以完全無視秦軍的射擊,而當他們靠近秦軍的時候,憑藉其鐵兵器和良好的防護,以及優越的士氣和訓練的結合,能夠輕易粉碎秦軍——儘管如此,當肉搏戰開始的時候,可以說秦軍的末日也就到了。堅韌的山茱萸木配上鐵刃製成的長矛的威力,是皮甲完全無法阻擋的。而銅戈卻無法對付銅甲,即使是可以刺擊的戟,威力也很有限。當雙方都列成密集的隊形彼此戰鬥的時候,每一根長矛都能奪走一條生命。長矛就留在屍體上,馬其頓軍士兵將拔出劍來作戰。秦軍也會拔劍迎敵,但鐵劍對銅劍、銅甲對皮甲的優勢將使肉搏都變成單方面的屠殺。一旦突破中央,秦軍就將徹底崩潰。秦軍輕裝步兵若想恢復局面,必須面對馬其頓輕裝兵。這些輕裝兵同樣使用鐵劍,要戰勝他們是不容易的。
步兵戰的情況大體上就是這樣。下面講到秦軍戰車和騎兵的作用。秦軍的戰車有兩種作用:要麼衝擊,要麼迂迴側擊。前一種作用是正途,後一種比較少見。因為駟馬戰車活動是很不方便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僅憑長矛方陣就可以阻止他們,在後一種情況下,可以參考高加米拉會戰中對付波斯滾刀戰車的戰術。使用騎兵和射擊兵遏止戰車。但如果秦軍真的能夠設法實現靈活的使用戰車,那麼對馬其頓軍是個很大的威脅。
這裡還沒有講到馬其頓重騎兵的運用。確實,如果馬其頓重騎兵投入戰場,那麼我簡直想不出秦軍究竟有什麼手段來阻止他們。秦軍的騎兵不僅數量少(最多的時候不過萬騎),而且缺乏近戰手段(出土的戰國銅鏡中曾有騎兵用短劍砍殺的畫面,但是考古資料缺乏)。——作為騎兵卻使用弩,是秦漢中國騎兵的一個相當奇怪的特色。在我看來,這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弓實在太差,一般射程僅120米。
因此野戰方面,馬其頓軍的勝算大。
一旦野戰勝利,攻城戰就要開始。如果秦軍野戰勝利,那麼他們如何攻下西方堅固的石質城墻,是一個很令人困惑的問題。要知道在戰國時候,用於攻城的大型射擊兵器還沒有普遍使用。攻城主要的手段,還是堆土堆、用構造簡單的車輪撞擊城門、撞擊城墻、用攻城塔或者雲梯登城。而如果馬其頓軍隊攻擊秦國城市,確實輕而易舉,當時西方的大型投石機投出的石塊,據說只有厚度超過8米的石質城墻才能承受,更不用說夯土墻了。
雙方的動員能力:如果秦國願意,動員幾十萬人的龐大軍隊,是完全可能的。同樣,馬其頓如果願意,同樣可以動員龐大軍隊。而且秦國若大量動員,軍隊裝備將很差(這從後來的情況可以看得出來),而馬其頓則未必。波斯的鐵騎、斯基泰的騎射手、印度的強弩手和戰象、希臘的雇傭軍,都可以獨當一面。
總之,如果在亞歷山大的指揮下,馬其頓軍隊幾乎可以說是無敵的。如果要說有對手的話,只有羅馬。但當時的羅馬論國力也是遠不如馬其頓的。秦國,也包括當時的華夏國家,跟西方的差異主要在裝備方面,戰爭經驗也是不能相比的——不要忘記中國遠離其他大文明。
前332年灌完了,到前221年。這一年,秦國消滅六國,中國統一。第四次敘利亞戰爭爆發。
還是老套路,首先是國力,由於中國統一,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國家能跟什磢犒A業相比了。敘利亞王國只有在商業方面還比較繁榮。馬其頓和埃及不足道。
在交通方面,秦大道是很有名的。而且前250年,中國人有一個好發明:肩軛。它可以使牲畜用肩部負擔軛的重量,不必擔心牽引重物時窒息。這就抵消了西方四輪車的優勢,但是地中海還在,所以海運對陸運的成本優勢也仍然在。
科技方面,三個王國仍然具有優勢,亞歷山大裏亞的科技是獨步全球的。表現在軍事方面,主要是各種新奇武器的運用。包括50米高的攻城塔、能把70公斤重的石頭射到300米外的拋石機。
其他方面的變化不大。
嬴政毫無疑問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手下的名將很多。三大王國這時卻沒有一個真正的好君主,安條克三世曾經向東進軍取勝,但是對羅馬卻慘敗了。
軍隊數量似乎就不用比了,呵呵。秦統一了這樣大的國家,發動了這樣大的民力,帶甲百萬是沒有問題的。雖然這樣的軍隊已經談不上有什麼好裝備了,但是終究有一個數量壓倒質量的問題。
三大王國此時軍隊的數量都不大。在馬格裏西亞之戰中,敘利亞王國的軍隊不過7萬人。當然,如果確實急迫需要,可能可以武裝更大些的軍隊,例如米特拉達梯最盛時擁有5萬騎兵和25萬步兵。
所以也就不必講什麼戰鬥過程了。秦國只需要用巨大的數量就可以壓倒三大王國。
只是在海軍方面還有商量的餘地。地中海的三列槳乃至五列槳戰艦,是中國那些連風帆都不一定有的船隻所能比擬的。
出處:新華網黑龍江頻道 原作者:鐵血
貼上此貼讓大家參考參考,主要是我覺得這篇比較中肯,對於馬軍和秦軍都比較有考據,不會流於只針對其中一邊做論述,不過文章中的考據不管人事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您好.本資料庫並非第一手資料.如果你有對文章作者的詢問,意見與需求,請自行找尋文章作者並提供意見,謝謝.